野王,後來改名河內縣,是張楊的治所。
其實劉協一直很納悶,為啥要叫野,聽應劭講了才知道,原來在周王分封的時候,封國就稱之為國,而那些非封國的領域,就通稱為野。
張楊是河內太守,河內郡臨近東都洛陽,與河東郡、河南郡合稱三河,其中洛陽就在河南郡。
張楊一直恪守本分,在此郡守土安民。京畿範圍內,拱衛兩都,責任非常重大,而董卓正是看中了他穩重平和的個性,讓他守衛京都外圍。
回到住處,張楊非常周到地讓部下先請客人安頓好。
接連三天,張楊都宴請賓客,一點也不再為找皇帝擔憂。
直到回來後的第三夜,張楊悄悄來到劉協住所。
身著便衣的張楊,隻帶了幾個隨從,然後屏退左右,突然向劉協下跪。
劉協看這陣勢便知道,自己的身份已經被知曉。便也不再驚慌,便道:“張愛卿平身,將軍想必已知曉朕之用意,不知是何破綻讓卿察覺?”
張楊道:“陛下蒙塵,此臣等之罪,其實主上已經做得很好了,隻是當時看主上牙口容顏,必定出身富貴之家,早年臣去朝見,陛下尚年幼,故不敢冒認,但悉心留意。而讓臣更確定的是董公的提醒。”
“哦?”
“公仁先生說‘世上有幾人年幼如此,又有如此胸襟見識?’,臣愚鈍,想必就是陛下避難於此。”
按說張楊應該是認出來了,隻是礙於當時人多口雜,不敢認。
但是董昭卻一語道破,而且還告訴他,所有的勢力都在找皇帝,袁紹和曹操,三河之地,各種細作出入。
所以張楊與董昭決定與其暴露目標,不如掩人耳目。
劉協一種感動湧上心頭,有此用心的張楊,足見他對漢廷的忠誠。若換做別人,估計早就宣告天下,按功領賞了。
想到這,劉協沉聲道:“稚叔【張楊的表字】,朕知卿等忠心,此番相救,沒齒難忘。”
“陛下言重,臣下隻是盡本分而已。”
“好一個稚叔,朕之天下,若人人如卿,何求不安?”劉協慨然道:“今日卿不負我,朕許你安國將軍,替漢室安土。愛卿之前在上黨多有功績,就封為晉陽侯。豈不快哉?”
“臣實無寸功,不敢受陛下厚賞。。。”
張楊還要推辭,卻聽劉協道:“稚叔不必推辭,坊間有言‘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朕是天子,君無戲言,萬勿推辭,他日必不負卿等。”
“諾!”張楊抑製不住心中的興奮。
劉協相信張楊,是因為在讀三國誌時,發現最忠心的不是王允那些朝臣和地方守將,恰恰是這個並州雲中出來的武將。當年得知洛陽被董卓霸占後,他率領部下攻打上黨太守於壺關。那時候,著名的關東聯盟還未結成,張楊卻隻憑千餘人向董卓挑戰,在漢末討伐董卓的天下豪傑中,張楊可謂第一人。
又閑聊了一陣,張楊打算讓劉協充當賓客,一則不會被懷疑,二則可以多打聽之前部下的下落。二更聲響起,張楊便起身告辭:“時候不早,陛下請就寢。”然後跪拜而出。
東漢儒家禮儀深入人心,在嚴格的禮儀規定下,雖然不比今天那麼隨性,但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信仰,一份莊重,這在現代,不可想象。
然而這些禮儀,最後隨著三國後期的曹魏篡漢和司馬篡魏之後土崩瓦解,所謂的禪讓原來不過是先賢們騙人的戲碼。所以當時社會上層精英,所謂的名士,不再信奉,以一身肮髒為天然,以不加修飾為名士**。
在幾個人當中,被蒙在鼓裏的卻是最博聞的應劭。
應劭早年參加過朝堂會議,不過那是漢靈帝中平二年的事了,後來就被外派,所以對劉協一點印象也沒有。對他爹倒是挺熟的,他主修的專業是律令禮儀,在東漢是吃香的行當,然而靈帝的作為是表麵上支持,而暗地裏該怎樣還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