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太行之南(2 / 3)

雖然倆人都懷揣心事,但是很快到了河陽,然後往軹縣,再往波縣,順沁水而下,到了野王。一路上荒蕪人煙,千裏無雞鳴實非妄語。

眭固和劉協談了許久,劉協對這些行軍意圖沒再問過,更多的是問這附近的居民自董卓西遷之後都逃散何處,眭固答:“這些平民分成了兩類,一類淪為盜賊,一類遷徙到袁公治地。”袁公即是袁紹,此時全國聲望最高的非他莫屬,憑借四世三公的出身,袁家深得士人之心,而天下此時對士人的品行倍加推崇,因為民望大都是袁紹的。劉協還問了許多地理和風俗的問題,由於久居深宮,劉協對這些好奇不已,眭固也像給小朋友講故事一樣說了很多,雖然說坐著的是囚車,但是張揚吩咐過,不準虐待此人。所以也沒人欺淩他。

到了野王營門,隻看見軍容整齊,威風凜凜。劉協暗歎,張揚非無能之輩,如此軍旅非百戰不能鑄成。還未休整,張揚即命全軍回上黨。原來前幾日就接到戰報:黑山賊的許久未動,等到天下大亂,張揚率兵南下之時,勾結匈奴單於,一齊反了。張揚一眾不敢怠慢,因為張揚的職責便是保上黨安寧,不能讓匈奴南下。

劉協問這眭固丹河名聲由來,眭固一個大老粗當然不知,隻聽老一輩的人說是當年秦國坑殺趙國四十萬兵,流血染紅了這條河,即命名為丹河(古代丹朱即紅色)。劉協趁機掉書袋:“既然是坑殺,當然是活埋了,活埋是看不到血的。”

張揚不知什麼時候也過來了,道:“我聽過那些士子說過,這條河是當年堯帝將其子朱放逐於此,因此成名。不知信然?”

劉協道:“此乃腐儒附會之言,不足為信。沁水之東有一丹林,是丹水的發源地,故名丹河。”

“原來如此,不知劉公子如何得知?”張揚難得有聊天的雅興。

“豈不聞書中自有黃金屋?當年道家老子未周遊,卻知天下之勢,隻在於活學活用。”

“我聽族中長者提及過,有種葉子,入秋即染紅,想必出於這丹林中了。”三人便由此攀談開了,談興濃時,旅途便顯得輕鬆起來。

逆丹河而上,很快就到了太行山。

就用筆者非常欣賞的當代古文作家楊威的《太行山賦》來簡介吧:

◆巨靈贔屭,廓開辟以啟象;太始權輿,剖兩儀而流形。乾坤造化,施陶鈞之妙用;陰陽鼓鑄,化融結於洪爐。由是川流綺錯,經緯九有之域;山嶽糾紛,提挈四海之綱。爰有真宰潛營,構巨闕於地戶;元化默運,聳太行乎天門。而其下鎮寰區,寄角亢之高曜;上出象外,接畢昴之精芒。元精斡流,鍾靈秀於神丘;先古興作,披草昧而發蒙。五方仰止,同祀始祖之裏;九代朝享,共勒肇創之功。

◆測徑輪於南北,地中遐邇;考輿圖於東西,勢判高卑。而若莽原北開,草馳電邁之駒;大河南坼,波斜雲征之雁。仰挾陰山,俯引秦嶺,括管涔而包五台,牽中條而躡王屋。指太嶽以控野,目呂梁而帶坰。四嶽環列,若眾星之拱辰;南衡遙峙,收晴翠於一望。睎冀魯於海隅,平蕪千裏;眺澤國乎江隈,膏壤無垠。九逵所湊,位居四省之會;八荒可瞻,地稱天下之脊。

◆體勢磅礴,壓晉冀之坤軸;氣宇雄壯,製陸海於雲中。萬峰峮嶙,重巒攢倚,森矗隆崛,八百餘裏。雲海蕩潏,疊蔚蔽翳,玄黃失其昏曙,八區掩以窈冥。複若箭嶺削岩,插劍鍔於天半;碧岫丹崖,散繽紛乎銀漢。五台岑崟,巋然特起。佛子崱屴,爭穹匹崇。倚偎星之巉峭,暫邀玄鶴;攀齊雲之崚嶒,來遊仙家。天回雲昏,莫可言形。是以魏武苦其鬱岪,太白嗟其高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