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太行之南(1 / 3)

洛水之濱,泆泆湯湯。潼關以東,在東漢末稱為關東。當年反董卓聯盟就是號為“關東軍”,而現在,公元196年的夏季。國都淪喪卻無人勤王,天子流離也習以為常。現在的洛陽殘破不堪,與當年的車水馬龍截然相反,但是經過這裏劉協才發現,洛陽這個地方在任何朝代都不會沒落下去的。

東漢時稱雒陽隸屬河南尹的洛陽,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因為位於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謂“陽”,故名洛陽,又稱雒陽、雒邑。洛陽地處中原,境內山川縱橫,西依秦嶺,東臨嵩嶽,北靠太行山又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山,有“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之說。

洛陽的山脈主要由伏牛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四大山係構成,周圍有鬱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這些山絕大部分位於欒川、嵩縣、洛寧、汝陽境內,新安、宜陽、偃師、伊川、孟津也有分布。境內河渠密布,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係,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灤河、澗河、瀍河等10餘條河流蜿蜒其間。洛陽境內山川縱橫,河渠密布,古代有“四麵環山六水並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

洛陽氣候宜人,土地肥沃,農業自然興旺;又有水利之便,所以天下的商賈都可以聚集至此;再者山川環繞易守難攻,故此一派王都氣象。

還沒等劉協繼續思接千載視通萬裏,北麵早有一軍馳馬而來。

劉協騎在馬上,想走之時已經來不及了。

“報將軍,此馬額高眼大,體格雄峻,定是西涼軍馬無疑。”一員小將高聲道。

“速速擒來!”領頭的將軍發話。

劉協見來者甚眾,不敢有失,便不做抵抗。捆綁之下,就到了軍前。“爾乃何人?西涼馬賊乎?”

“大膽,見了將軍還不下跪?”還沒等劉協回話,早有一員武將跳出來怒喝。

劉協望一眼那武將,長相極為醜陋,關鍵是眼神乖戾,像是之前見到的李儒一樣。李儒倒還有些文氣,而此人更添粗鄙,心下已是不屑。隻幽幽回句:“吾乃劉合,從西涼軍中盜馬而出,隻上拜君父,下扶黎民。”

領頭將軍勒馬嗔目,對剛才認馬的小將大喝:“眭固,將其捆好,回營!”

押上囚車的劉協問了問旁邊眭固:“眭固將軍,這是要回哪兒?”眭固便道:“當然是野王啦。”劉協這才知道,領頭將軍便是張揚。

張揚,字雅叔(同時也有記作“張楊”的情況,以及字也在一些書上記作“稚叔”的情況),雲中(治今山西原平縣西南),漢大司馬、河內太守。以武勇給並州,為武猛從事。史載:【靈帝末,並州刺史丁原遣楊將兵詣蹇碩,為假司馬。靈帝崩,碩為何進所殺。楊複為進所遣,歸本州募兵,得千餘人,因留上黨,擊山賊。及董卓作亂,楊遂以所將攻上黨太守於壺關,不下,略諸縣,眾至數千人。袁紹至河內,楊與紹合,複與匈奴單於於夫羅屯漳水。單於欲叛,紹、楊不從。單於執楊至黎陽,卓以楊為建義將軍、河內太守。天子之在河東,楊將兵至安邑,拜安國將軍,封晉陽侯。楊欲迎天子還洛,諸將不聽,楊還野王。建安元年,楊奉、董承、韓暹挾天子還舊京,糧乏。楊以糧迎道路,遂至洛陽,還野王。即拜為大司馬。楊素與呂布善。太祖之圍布,楊欲救之,不能。乃出兵東市,遙為之勢。其將楊醜,殺楊以應太祖,卻被楊心腹將眭固所殺,反投犬城去了。】

劉協不知道張揚的事跡,也不知這個還沒受封的“大司馬”會不會認出自己。又繼續和眭固攀談起來,原來剛才強迫劉協跪下的是楊醜,劉協想順便探探口風,問問張揚此行的目的。眭固雖然有點自來熟,但是本身就是當獄卒和軍旅出身,他心眼可比小劉協多著呢,能不被他套出話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