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文武爭鬥(2 / 2)

李傕等人的臉色已經越來越難看,一些識趣的人已經開始不說話了。然而臉色難看的人也不止一方,楊彪為首,一批文官卻是一副不肯罷休的模樣。

樊稠郭汜終於坐不住了,開始為李傕反駁,毒士李儒擔憂的事情終於還是發生,其實這種情況下不回應是最好的回應,回應隻能越描越黑。

一場從廷議就開始的罵戰持續不休。雙方劍拔弩張,彼此不退讓,沉默的始終隻有外來的人和堂上的皇帝。然而皇帝饒有興致地觀察每個人代表的立場及想法,士族從一開始都占著上風。本身是有錯在身再加上沒有多少能言之士,西涼軍很快被罵得毫無招架之力。

毫無招架之力的,應該是士族。

在逞了口舌之快後,士族看著西涼人拂袖而出,接著集結大軍。西涼兵勇好戰,在此時更是團結,因為在李儒的統戰下,所有人都清楚地認識到這次大家都是衝著西涼軍而來的。士族的反應也非常快,所有的參與不參與的都非常明白覆巢之下無完卵的道理,紛紛集結隊伍。

他們都是地方豪強養來保家的家兵,個個奮勇敢死。這也是士族敢拚死一搏的底氣,一下子拉起的隊伍足足一萬多人,而且陸陸續續有增加之勢,比之皇家護衛的兩千不到已經壯觀了許多。長安自從王允死後,文官們看到了用口誅筆伐並不能是這些軍閥收斂,隻有與之死戰而勝才是保衛自己的最好利器。

他們都紛紛結黨,秘密籌集兵丁糧草,貯蓄力量。然而他們缺一件東西,將領,由於沒碰過兵書,沒打過仗,守守自己的莊園還行,真的大規模作戰壓力還真不是一般的大。所以他們分析來密謀去,最終確定了一個人選,一個在他們眼中完美的人選。

我想,西涼軍是對士族的舉動有所覺察但絕對沒有預料這次風波之大。這場力爭被後來的人稱為“士林群起”,西涼軍的思想準備不足,但是手上的兵器卻是現成的,不需要太多言語和戰前動員,就可以馬上集結衝著人多的地方打。

這個時候最安全的是劉協,反常的泰然的劉協。如果按照曆史上的劉協,這次無疑會把寶全押在士族,這樣會輸得很慘,而且就算士族贏了,皇帝得到永遠也還是新的傀儡身份。在謀士們的提醒下,我隻能選擇一言不發,自己的力量有限,就得把力量隱藏,順便把態度也隱藏,一旦成為眾矢之的,下場就是炮灰。與我同一想法的就是楊奉。

楊奉的身份向來很尷尬,他們是貧民出身,又夾著西涼人的血統。他們既看不慣士族的道貌岸然,也看不慣軍閥的殘暴殺戮,然而他們能解決什麼呢?這場風雲變幻,最終受傷的是像他們這樣被逼反和沒被逼反的平民。所以朝會之後我先召見了楊奉。

看到跪在階下的楊奉,我知道他臣服的不是一個皇位,而是一個信心,一個可以帶他們這樣千千萬萬的平民重回太平的信心。有這個信心的是我,一年前我沒,一年後我有。

因為有,所以會輸得很慘。

與此同時,有兩個勢力也來湊熱鬧。

正是:文借民禍爭天下,武憑利刀鬥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