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中國教育建設方針(2 / 3)

因為數十年來,教育家不曾看清中國的特質,所以各種教育設施都止於應付臨時問題。屢次也曾由教育行政機關公布通行全國的教育宗旨,但實施上卻從無一種確切的方案。世俗的潮流要整理國故,初中學生亦施以國學教育;世俗的潮流要反科學,於是教科學、學科學者便是反革命。這樣的教育,應付問題還不暇,那能負繼承文化與創造文化的責任!

三十年來新教育底源泉短淺既如上述,所以一遇驕陽,便立見枯竭。此數十年來驕陽之最厲害的要算五四運動。

在五四以前,新教育自然也和五四以後一樣地不適於中國社會底需要,然而那時社會上的傳統思想尚能保持其相當的威嚴,世界新思潮還不能盡量輸入,而新教育底弊端也還未完全暴露,所以社會上對於教育效果,雖感不滿,但止不滿而已,並不為急劇的破壞,甚且在不滿的情態中求補苴的方法——如職業教育。自歐戰發生,世界思潮既已發生急劇的變化,國內思想界自民國六年《新青年》對於舊思想、舊倫理、舊習尚為激烈的攻擊而後,從前所恃以維持社會秩序的禮教逐漸發生動搖。及歐戰停止,世界潮流既逼迫於外,國內青年對於社會、政治各方麵均感不滿而發生改造的自覺。此時學術界既無中心思想,足以領導群倫;而政治界底設施,更與民意相背;於是以種種原因,竟釀成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當時可算一種成功,因其成功,所以舊思想舊信仰完全破壞;因其成功過速,事前無充分的預備,所以於破壞舊思想、舊信仰以外,竟無新道路可走。於是凡世界上各種政治主義,各種經濟思想,皆於此時乘虛而入。自八年而後,思想界的紊亂達於極點:在政治上有倡無政府主義者,有倡一黨專政者,有倡法西斯主義者,有倡蘇維埃組織者,在經濟上有主張共產主義者,有主張國家社會主義者,有主張基爾特主義者,有主張集產主義者;文藝上則更有所謂人生之藝術與藝術之藝術及革命的文學與文學的文學之爭。教育在此混亂的潮流中,也時而趨重民治主義,時而趨重國家主義,時而主張軍國民主義,時而主張大同主義。自十一年而後,國內政黨發達;因中國人民不識字者占百分之七十以上,政黨不能向一般人民宣傳,乃以青年學生為唯一的對象,於是教育成為政爭的工具,而更擾攘不安;弄到教育者應付不暇,而有“願世世生生不再投胎作教師”(吳稚暉語)學生則“變為政爭之用品,由互爭而互鬥,由互鬥而想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宣言語)。”這種現象,實為曆史上所少有,“曆時愈久,流毒愈深,不但教育破產,一切社會機能皆將瀕於絕境”。(同上)所以先覺之士看不過這教育亡國滅種的情形,乃有教育建設的呼聲。

我個人不信隻有教育方能建國,然而卻深信教育是社會建設中的一種要務。我國自清末的政黨史上,教育從不在任何政黨中占得重要地位;即有所謂教育政策,亦隻是“有那麼一回事”的配門麵,根本不是教育的教育政策;而注意於教育建設事業者更是極少極少。十七年二月,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第四次全體會議宣言,特別注意建設事業,並將教育建設列於內政建設之次,國民經濟生活建設之前,而占六個方針之第二位。從事教育的人,大概都會歡欣鼓舞,日望教育建設實現。然而在我看來,這次的教育建設綱目即能實現,仍是與中國底國計民生無與。原文對於五四以來的教育弊端誠可謂說得明晰無遺,但對於未來的方針仍是無關大計的枝節問題。為討論便利計,茲引其建設綱領之全文如下。

救濟之術,首在保障教育之獨立,充實教育之內容,防止青年之腐化惡化,普及國民,提高民眾知識,以造成健全之國民,方為建設國家之基礎。而對於女子教育,尤須確認培養博大慈祥之健全的母性,實為救國保民之要圖,優生強種之基礎。

現代青年變為政爭之用品,要防止惡化腐化,自然是應該的;在這誤解男女平等、女軍國民思想流行的時候,主張女子教育以培養博大慈祥之健全的母性為目的,亦未嚐不是救時之藥;其他如保障教育獨立,充實教育內容,普及國民教育,提高民眾知識,也都是中國教育上應有的事情。但是凡此種種當本什麼方針進行?教育內容的具體事項何在?教育建設最後的目的到底怎樣?這些綱目除了應付目前的問題外,在中國曆史背景、社會環境有什麼根據?這些綱目全部實施了,對於中國前途的利益何在?對於現在國際的經濟壓迫是否解放?對於中國產業是否能發展?對於中國未來的文化是否能創造?我以為決不能有確定答複;而且我敢說即使這些綱目完全實現,亦隻能使現在政爭用品的青年稍能安心讀書,擾攘不寧的學校略能安穩維持,“願世世生生不再投胎作教員”的教師暫能安於其業;於國計民生固絲毫無與。

七八年來,我底時間大半用在治近代中國教育史上,凡近代中國教育史上有關係的材料無不盡量搜集。自國民政府建立於廣東以後,其重要教育文件,大概都曾過目。十四年後黨化教育問題發生,國民黨黨員之作文著書論黨化教育(現在此四字已由大學院大學委員會及政治教育委員會議決不用而成為曆史上的名詞了)的很多,然而都是無關大體的。惟十五年許崇清發表的《教育方針草案》一文提及產業教育,注意到現在中國的經濟問題,而謂產業教育的湊效“必定要革命的實際政策、現行經濟秩序裏麵展開了新經濟秩序的諸要素,學校教育同時又與這些進步的要素相協動,然後才能成功。”這幾句話已略示教育建設必得社會上各方麵——尤其是經濟方麵——建設同時並進方能收效的見解,要可視為近時教育政治家底特見。惟其論產業教育隻泛稱農業工業,而忘去了中國立國的本源,所以提出的方針十四條,仍無何種顛撲不破的根據。也惟其忘去了中國立國的本源,所以對於中國現行學校製度及教育行政製度都完全不發生問題,更說不到具體方案。總括說來,十三年而後,中國國民黨於執政時期尚能注意教育建設問題,自然比置教育於不問者超越多多,然而統觀他們所發表的教育建設方案,仍然不得要領,還須有深切的研究。

自近年國內政團繁興而後,或因政見的根本衝突,或因政權的利害衝突,在教育見解上亦發生許多歧論。但在我看來,除了在政治哲學上根本不承認國家存在者外,不論政團底政見有若何差別,但其總目的都是“為國為民”;所謂政見不同,不過是“為國為民”的手段不同而已,並不是最後的目的有何種差別。因此,除了政治上的教育政策,還有中華民國的教育建設。本篇底結論即在提出此種根本的教育建設之方針。

此處所謂中華民國的教育建設,第一認定中國應當獨立存在在世界上;第二認定教育是建設中國的工具之一種;第三認定要謀中國獨立,非先從經濟上著手不可;第四認定中國曆史上是小農製度的國家,現在的社會組織固然如此,而且將來亦不能推翻此農業製度,故教育設施底一切要素,均當以此為根本。本此認識,故對於中國教育問題有下列的根本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