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說的到底是什麼字呢?
咬文嚼字:指的是仲字。
12.道士指路
一名書生進京趕考。想找客棧休息,於是一路走,一路問。眼看就要到京城了,天快黑了,一路也沒看到人家,來到一個岔路口,更不知該往哪邊走了。等了好久,聽到前麵有腳步聲。等他走近,書生借著月光看到原來是一個道士。書生連忙拱手問好,並向道士打聽去京城該走哪條道。
道士沒有說話,撿了一塊石頭在地上寫了個“朝”字,然後又把字的一半擦去,就留下個“月”。之後,道士就走了。
書生看著地上的字,又抬頭看看天上的月亮,摸摸自己的腦袋,猛然明白了。
你知道道士的意思嗎?
咬文嚼字:道士的意思是讓書生往左走。
13.天下第一菜
三個生意人,經常住宿同一家客棧。久而久之,他們彼此都熟悉了。
這天,他們又在那家客棧相遇了。晚飯的時候,他們在一張桌子邊坐下。其中的一個四川商人問:“你們覺得這家的飯菜如何?”晉商說:“不錯。”徽商說:“比不了我們的徽菜。”四川商人問徽商道:“是嗎?那你覺得天下最好吃的菜是什麼?”徽商笑答:“當然是天下第一菜嘍。”“天下第一菜!那是什麼菜呢?”四川商人和晉商好奇地問。“相信你們都吃過。不過我說的可是個謎。你們自己慢慢想吧。我要回房休息了。”徽商笑著回房去了。四川商人和晉商想了很久,也沒想出來。客棧都要關門了。老板問他們怎麼還不休息。晉商問老板知不知道天下第一菜。老板哈哈一樂,說:“我這店裏就有啊。”說著,去廚房拿了一盤來。四川商人和晉商一看,恍然大悟。
你猜到徽商說的是什麼菜嗎?
咬文嚼字:“天”的下麵是個“大”字,“第一”也就是“頭”的意思,所以就是大頭菜。
14.啞巴指路
有個書童去幫自家公子送一封請柬。走到一個“丁”字路口,不知道該往哪邊走了。恰好路邊的一塊大石頭上坐著一個人。書童走上前,很有禮貌地和那人打招呼問路。那個人“啊啊”地答著,就是不說話,還用手指著自己的脖子。書童明白了:原來這是個啞巴。書童想:你是個啞巴,可又不是聾子,為什麼不給我指路呢?書童又問了啞巴一次。隻見啞巴轉到大石的後麵,然後露出個頭隻是衝著書童笑。書童想了會兒,終於也衝啞巴一笑,謝過啞巴繼續趕路了。
你能猜到啞巴的意思嗎?
咬文嚼字:啞巴在石頭後露頭,意為“右”字,是讓書童往右走。
15.聰明小木匠
魯班是我國古代的木匠祖師爺。一次,有個寺廟的方丈找到他,說要在西山上重新建一座寺廟,請魯班去西山看看在哪裏建比較好,山上的樹木能用多少,還需不需要更多的木材。於是,魯班就帶了一個徒弟去西山查看。他們走累了,坐下來歇歇,看到四周都是高大的樹,尤其一棵柏樹旁還有一塊巨大的怪石。徒弟說:“師父,就在這兒建廟吧。正好111座廟。您覺得呢?”魯班大吃一驚,問道:“怎麼建得了那麼多廟呢?隻要建一座就可以了。”小徒弟嗬嗬一笑,用手指了指柏樹和巨石。“哦,原來如此啊。”魯班也笑了。
你知道小徒弟說的是什麼意思嗎?
咬文嚼字:其實他說的是“一柏一石一座廟”。
16.書生改對聯
元朝時期,有個縣令,不但不為百姓辦事,還經常仗勢欺人,惡霸一方。一年,他的兒子考取了進士。這年春節的時候,他給自家寫了副對聯,上聯是:父進士子進士父子皆進士,下聯是: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一個書生看見了以後,在夜裏給對聯上相同的字各加了幾筆。第二天,縣令看到被改的對聯,立刻被氣暈過去。
你知道那個書生是怎麼改的嗎?
咬文嚼字:書生改的是:父進土子進土父子皆進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皆失夫。
17.搖錢樹
一個富家子弟,從小被嬌生慣養,好吃懶做。長大後仍不思悔改,整天吃喝玩樂,東遊西逛,一事無成。直到父母都去世了,還不思悔改,靠著父母留下來的遺產過日子。所以他過得越來越窮。等到把錢財都花完了,他也沒想過自己去掙錢,就去朋友家混吃混喝。
有一天,他聽朋友說有一種搖錢樹,隻要找到這種樹,用手一搖,錢就可以不斷地往下掉。於是,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找到搖錢樹。第二天一早,他背上行囊就出發了。見人就問搖錢樹在哪兒。很多人都當他是神經病。有人告訴他,這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什麼搖錢樹,勸他別找了。可是他就是不信,還是要找。一連走了80天,也沒有找到。他已經累得精疲力竭了,終於倒在了路邊。第二天,當他醒來的時候,他發現自己躺在床上,旁邊還有一個白發蒼蒼的老頭。
“我這是在哪兒啊?”他自言自語道。
“這是我的家。”老人說道,“你怎麼累成了這個樣子啊,小夥子?”
“我要找一棵搖錢樹。”
“搖錢樹?原來你是在找搖錢樹!哈哈……”老人用手捋著胡須笑道。
“難道你知道在哪兒?”他突然興奮起來。
“我當然知道了。”
“那你快告訴我它長什麼樣啊。我都問了80天了,沒有一個人知道。”
“好吧。搖錢樹,兩枝杈,每枝杈上五個芽,搖一搖,開金花,柴米油鹽全靠它。”老人家說完,就不見了。
他仿佛做夢一般。不停地念著老人說的搖錢樹的樣子。最後終於恍然大悟,棄惡從善,過上快樂的生活。
你知道老人說的搖錢樹是什麼嗎?
咬文嚼字:搖錢樹就是自己的雙手。
18.縣令新上任
從前有個舉人,被任命為某縣的縣令。此人野心很大,不滿足於縣令的官職,一心想當個大官。一來上任,就想知道本縣有哪些達官貴人,好日後巴結升官。
大年初一這一天,他去各家門前轉了轉。突然,一家門上的對聯引起了他的注意。上聯是:數一道二門戶,下聯是:驚天動地人家,橫批為:先斬後奏。縣令心想:此戶人家中一定有人在朝廷當大官,而且跟皇上的關係一定很好,都可以“先斬後奏”。第二日,縣令備了一份厚禮,登門拜訪。他問主人道:“你家何人在皇帝身邊做大官?”主人卻說:“我家有三個兒子,都在本縣做點生意,並不曾有人在朝廷為官。”
“那你家的門聯上怎麼寫著……”
“哦,那是說我家三個兒子所做的生意啊。”主人道。隨後他將兒子的生意向縣令解釋了一番。
縣令聽罷,恍然大悟。提著禮物,敗興而歸。
你能猜出主人的三個兒子各做的什麼生意嗎?
咬文嚼字:老大是賣燒餅的,燒餅論個賣,所以“數一道二”;老二是做爆竹的,放起炮來“驚天動地”;老三是個殺豬的,不用事先通報,所以叫“先斬後奏”。
19.狀元斷遺書
從前有個老翁,老伴已經去世了,隻留下一個女兒,雖已嫁人,可女婿是個上門女婿。而且他的女婿好吃懶做,不務正業,還總惦記著他的財產。為了不讓女婿的陰謀得逞,老翁在60歲時還喜得一子。然而,好景不長,兒子6歲的時候,老翁得了一場大病。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又擔心女婿在他死後與兒子搶財產,就寫了兩份一樣的遺書分別交給了年幼的兒子和女婿。不久,老翁就死了。女婿在家更是無法無天,還經常打罵妻子和嶽母。
小兒子終於長大了,還考上了狀元,也很快娶妻了。這個時候,小兒子終於提出要和姐夫、姐姐分家。姐夫哈哈一樂,道:“不要以為你是個狀元我就怕你了。你憑什麼讓我出去?爹在遺書裏不是已經說了嗎,‘家產田園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爭執’。”
其實當時老翁留下的遺書上沒有標點,隻寫的是:六十老兒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產田園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爭執。
小兒子也微微一笑,從他的屋中拿出他的那份遺書,遞給姐夫說:“望姐夫還是照此辦理吧。否則我可將你告到官府了。”
他的姐夫接過來一看,立刻傻了眼,最後隻得搬走了。
你知道狀元是怎麼斷的遺書嗎?
咬文嚼字:六十老兒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產田園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爭執。
20.秀才趕考
兩秀才進京趕考。途中,兩人相遇,結伴而行。
其中胖一些的秀才問另一個瘦一些的秀才說:“兄台貴姓?”
瘦秀才說:“夏商之時夜間光。那麼您貴姓呢?”
胖秀才答道:“翻來覆去都是頭。敢問兄台大名啊?”
瘦秀才說:“老牛過獨木橋。您怎麼稱呼呢?”
胖秀才答道:“大河斷流了。”
兩個秀才相視一笑,繼續趕他們的路了。
你知道他們各叫什麼名字嗎?
咬文嚼字:瘦的叫胡生,胖的叫王可。
21.詩中藏謎
從前有一個清官,一日路遇兒時的同窗好友。分別時,清官贈好友一首詩:兩個夥計,同眠同起,親朋聚會,誰見誰喜。
在一次判案中,他發現有一個疑犯是他的兒時鄰居。鄰居知道是他斷案,便請他吃飯,還以貴禮相送,懇請這個清官輕判。席間,清官送給這個兒時的鄰居一首詩:兩個夥計,為人正直,貪饞一生,利不歸己。夥伴聽後,知道自己錯了,便向清官投案自首了。
快過年了。那天,有一個要飯的要到了清官的府上。清官叫家人送些吃的給要飯的。他聽到要飯的聲音感覺很耳熟,出來一看,竟然發現要飯的曾是他的一個朋友。於是下令趕緊準備飯菜,請他進府。朋友告訴了清官他的不幸經曆。清官感慨,又作了一首詩:兩個夥計,終身孤淒,走遍天涯,無兒無妻。
清官作的三首詩,其實都是一個謎,而且謎底是一樣的。
你知道是什麼嗎?
咬文嚼字:筷子。
22.這三個怎麼叫
三個口叫“品”,三個人叫“眾”,三個日叫“晶”。
三個鬼叫什麼?
咬文嚼字:你的第一反應應該是叫“救命”。
23.保不掉色
從前,有一個賣布的小販。一次,他又購進了一批顏色鮮豔的布,裝了一車到一個集市上賣。為了吸引注意,他還掛出一個牌子,上麵寫著“保不掉色”四個字。這一下,便有很多人來買。不到半天的工夫,他的布就都賣完了。他剛想回家,卻下起大雨來。他隻得找了家客棧暫時住下。沒承想,幾個買了他布的人趕路被大雨淋了,發現布居然掉色。於是跑回來找到了他,還要拉著他去官府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