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激疑的十四種方法

激疑是進行教學的重要方法,善於激疑才能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通過釋疑達到掌握知識、開發智力的目的。主要的激疑方法有以下幾種:

1、開篇激疑法

興趣是入門的向導,好的開篇可以促使學生從一接觸教材就引起優勢興奮,點燃求知欲望,產生探求願望,促進積極思維。

通常采用的做法有四種:

A、跟蹤追問。如《挖薺菜》的教學開篇,連續提出“你認識薺菜嗎?吃過嗎?好吃嗎?用它來飽肚子又怎樣”等四個問題;

B、課題形象化板書。如用桔紅彩筆板書《小桔燈》以暗示“朦朧的桔紅色的光”的象征意義,用楷書以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莊重肅穆,用草書以示《皇帝的新裝》的荒涎滑稽;

C、插圖索疑。讓學生先看書中插圖,口述場麵、事件、再發問入題,如“我們知道打人是不好的,可圖中這位彪形大漢正舉拳痛擊,他是誰?打的又是誰?為什麼要打呢?”接著公布學習內容《魯提轄拳打鎮關西》;

D、勞作繪畫。課前讓學生畫《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布局平麵圖,製作一盞桔燈,製作人民英雄紀念碑模型等等,上課時比賽優劣,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互相品評,動用這幾種方法開篇,使課堂學習一開始就呈現一種有趣而又緊張的活躍氣氛。

2、插曲激疑法

所謂插曲激疑,就是在教學中中斷主線,插進經過慎重篩選的趣味之談,以調節持續的緊張情緒,使學生聽而有趣,趣而生疑,疑而解難,收到側擊之效。

比如,教形似字與同音字時,中間插入了“一個點與十八萬”(人民幣)的真實故事,學生頓時為之震驚,意識到寫錯別字可以釀成大禍,從而產生了糾正錯別字的自覺要求;再如《社戲》中有這樣的描寫:“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銅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般慢”。教學時,插入學生秋遊薤山的情景,路上,公路兩旁的樹木似乎向後跑去,可自己的心情呢?卻總覺得路遠車慢,毋須多言,一個難度甚大的文句的表達作用就這樣被“旁通”了。

3、設謬激疑法

教學一直沿著正確的軌跡進行,猶如風平浪靜,順流而下,然而學生大腦皮層會由於時間的平靜產生疲勞,致使興趣淡漠,缺乏求異要求,對於所學理解膚淺單一,記憶不持久,反之,教師如能繞圈多走一段路,采用設謬激疑法,即提出與正確答案相悖的觀點或處置,課堂氣氛就會象死水被攪動一樣頓時活躍起來。對於有些似乎淺顯易懂的原理,學生往往一目數行,不求甚解。因此難免一知半解,甚至發生誤解。為此,教師要善於抓住容易誤解之處,巧設疑問,讓學生接觸謬誤,議論後才使學生恍然大悟。為此,有時可一本正經地“指責”典範文章如《驛路梨花》倒敘不如順敘,《荔枝蜜》不應寫“夢見自己變成一隻蜜蜂”;有時假作粗心讀錯字音,寫錯字形;有時貌似公允地對辨論中的意見進行錯判,每當進行此類強烈刺激的時刻,學生的神經中樞求異思維區域便會驟然興奮起來,學生爭先恐後的有理有據的給老師糾正“謬誤”。當然,他們也會很快明白這是老師苦心孤詣設計的“戲法”。

4、比較激疑法

兩種或者多種性質的對象同時出現,對它們的相同相似,相反相異進行比較鑒別,無異是一種思維過程。運用比較激疑法不僅使學生興趣濃烈,勇於求異,而且可使學生提高抽象概括,掌握規律的能力,正如魯迅所說:“這確實是極有益處的學習方法。”

教學中可以比較的方麵很多,大至體裁的比較、篇章的比較,小至字形、字義的比較;數篇文章幾個方麵、一篇文章幾個知識點的橫向比較,新舊知識的縱向比較,等等。比如,教《社戲》時提出這樣的問題:“文章中的我和《百花園到三味書屋》中的“我”有什麼相同點與不同點?”教詞組類型時,讓學生同構詞方式比較關係聯係與區別,從而引導學生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產生認識的飛躍形成層次清晰的整體知識。由於運用比較,旨在激發學生求異的興趣形式當然應該多種多樣,比如,鄭振鐸的《貓》,讓學生從形態、來曆、性格、遭遇,主人態度幾個方麵列表比較三隻貓的異同,較輕鬆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張潔的《挖薺菜》,讓學生列表比較“媽媽和孩子”兩輩人對於薺菜的不同態度,從而順利地突破教學難點,使得思想教育和知識教育同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