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教師設疑為學生質疑的方法

導入課文、布置閱讀思考題、學生閱讀課文並思考教師布置的題目、師生共同討論思考題、老師歸納,這是語文教學中常見的一種課堂結構。這種結構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有利於組織教學,按時完成教學任務,但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點。

第一,它限製了學生的思維。對於一個班級來說,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每個學生因其生活經曆、認識能力、思維方法、分析問題的角度等的不同,會從各個不同的側麵對同一篇課文提出各種問題,其中有些問題往往會被教師忽略而對學生來說卻極為重要。布置了閱讀思考題無形中將學生的思路歸入了教師既定的軌道,學生在閱讀時就隻顧思考、準備回答教師的提問而無暇旁顧其他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學完一篇課文以後,學生常常再也提不出別的問題的原因。

第二,它不利於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朱熹說:“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常常是疑。過了這一番以後,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這非常清楚地說出了讀書從“無疑”到“有疑”再到“解疑”最後達到“無疑”的過程。教師預先設計好了問題,是學生還“未知有疑”時就強加給“疑”,拋掉了“無疑”、“有疑”這兩步而直接進入第三步“解疑”。長此以往,學生的質疑能力就會減弱。

第三,它不易使教師發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心理活動過程和思維軌跡。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能從中發現其思維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學習中存在的不足,並可以即時地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提不出問題,教師也就難以發現心理活動過程和思維軌跡,漸漸地師生之間就難以溝通思路,達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第四,它抑製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樣的課堂結構,學生在課堂上隻是被動地思考老師的問題,然後再被動地接受老師的答案。長此下去,他們終將變成知識的接收器和貯存器。

為了克服上述不足,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變教師設疑為學生質疑,無疑是一種積極的嚐試。

南京師大附中謝嗣極老師以《景泰藍的製作》教學為例,設計並總結了以學生質疑為主線的課堂結構:

第一步:在閱讀課文前,讓學生先看景泰藍實物,要求學生觀察仔細、能夠看出景泰藍的一些特點。

第二步:就“關於景泰藍的製作你們想知道些什麼?”這一問題讓全班同學踴躍提問。現將學生提出的問題歸納、調整為:①景泰藍的製作工序如何?②景泰藍的胎為什麼用銅製作,用其他材料是否可以?③為什麼叫景泰藍?④景泰藍的花紋是怎麼加工成的?⑤景泰藍為什麼以藍顏色為主?⑥景泰藍除了花瓶外,還有些什麼別的形式?⑦景泰藍的表麵如此光亮是怎麼加工成的?⑧景泰藍製作的曆史如何?⑨景泰藍值多少錢一個?(這個問題問得不是很嚴密)我們學了景泰藍的製作以後,自己會不會做?葉聖陶寫了此文會不會造成泄密?景泰藍製成花瓶,為什麼沒見人往裏插花?造這種東西有什麼用?景泰藍製作的前景如何?最值錢的景泰藍是哪一個?在什麼地方?景泰藍的製作首先是由誰發明的?這些問題可以粗略地分成三類:一類是學生讀完了課文就可以立刻回答的,如第一到第八個問題;一類是學生靈活地掌握了課文,教師再稍加啟發就可以回答的,如第九至第十一個問題;一類是難以統一答案,但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的,如第十二至第十六個問題。

第三步:即從“有疑”到“無疑”。由誰來完成這一步?是教師還是學生?孟子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孟子所說的“道”就是方法,這個方法就是讓學生“自得之”,即學生提出的問題,力求讓學生自己尋求解決,教師不要急於幫忙。因此,應先讓學生打開書本閱讀課文。對以上提出的十六個問題,凡是書上給以明確答案的,一定要讓他們自己回答。

第四步:解決問題。將問題回答的先後順序略作調整,使之與課文的內容相吻合,然後要求學生按調整後的順序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回答不完整的再讓其他同學補充。結果證明:每一類問題(問題1~8)同學們都能較準確、完整地回答;第二類問題(問題9~11)學生經過討論之後,也能得出較為滿意的答案。對問題九,同學們在討論之後,一致認為其價格與花瓶的大小、工藝的粗細、所花的勞動時間有關;對第三類(問題12~16)問題,應讓同學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見,有一定的道理即可。除了問題十五大家無法回答外,其餘的問題同學們都發表了各自不同的見解。比如對景泰藍的製作首先是由誰發明的這一問題,同學們經過討論,意見逐步趨向一致,認為這恐怕不是某一個人發明,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在製作過程中不斷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