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以後威森又去了,獲得他的某些建議,取了草圖回到畫室,按照買主的意思把它們修飾完成。結果呢全部被接受了。
從那時候起,這位買主已訂購了許多其他的圖案,這全是根據他的想法畫成的——而威森卻淨賺了一千六百多元的傭金。“我現在明白,這麼多年來,為什麼我一直無法和這位買主做成買賣,”威森說,“我以前隻是催促他買下我認為他應該買的東西。我現在的作法正好完全相反。我鼓勵他把他的想法交給我。他現在覺得這些圖案是他創造的,確實也是如此。我現在用不著去向他推銷。他自動會買。”
在合作中,人們了解個人的成功來自於其他人的成功,因此大家都彼此幫助對方達到目標。他們彼此互勉,也了解是因為別人的成就,才能帶來自己的成就。
相反的,競爭者會因對手的成功而感到恐懼和挫敗,以為別人表現欠佳時,自己就可以達成目標。他們總是質疑為什麼得不到協助,即使得到了協助,又擔心這樣會影響自己的目標。他們吝於和別人分享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也不願向他人求助,更不願協助他人。他們擔心被別人利用,認為隻有脅迫才能影響他人。這樣的互動關係隻會帶來挫折、敵意、低生產力,尤其對一個團隊工作來說影響更大。
三、雙贏效果是合作的目的
從研究裏,我們發現在任何一個組織包括男女關係的最小組織當中,一位能激勵大家團結合作的領導人,要比帶領大家彼此競爭的領導人贏得更多信賴。的確如此,一位能夠鼓勵同事團結合作的領導人,不但足以贏得大家的信任,也能鼓舞同事效忠工作,促進團結精神,得到成就感。
更多的實驗結果,證明了合作的個人或團體能表現得更好。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兩位研究生大衛·強生和羅傑·強生,曾進行了581個合作及競爭如何影響成果的實例研究。關於合作和競爭對生產力及目標達成的影響的實例研究。關於合作和競爭對生產力和目標達成的影響,有60%顯示合作能增進成長;8%顯示競爭促進成長;32%則表示兩者並無差別。關於合作和個人主義對成果的影響,52%顯示合作有助於達成目標;6%認為個人主義比較有效;而41%的人認為兩者之間沒什麼不同。這次調查研究的結論是:“合作要比相互競爭或個人主義,更能激勵生產力的增加,更容易達成目標。”不管什麼性質的工作,合作確實會帶來更高的成就及工作品質,而工作過程中的獲益也更多。
同樣地,其他的研究結果,也駁斥了以往人們認為競爭促進成功的說法。這些研究包含了各行各業,包括公司的執行主管、科學家、航空公司櫃員、高年級小學生以及大學生等,每個行業顯示的結果都一樣。不論衡量成就的標準是薪水的多寡、學術獎項、工作表現、學校成績,都顯示了合作比競爭帶來更多正麵的表現和成果。這給予領導人的信息再清楚不過了,合作即成功!
因此,合作不僅是領導人也是成功者不可或缺的特質。沒錯,組織的不同成員,總會存在許多的歧見和利益衝突。然而想要到達非凡的成就並非不可能,隻要組織成員彼此願意分享創意、分擔責任。一個成功的人必須發展合作的目標,尋求整合的解決方法,建立互信的領導模式。成功者想要培養組織團結合作,上述三項特質是不可或缺的。
政治家羅勃·亞斯洛在他著名的“罪犯兩難”理論中,說明了互惠的效力。亞斯洛邀請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一同參與一項電腦模擬的猜輸贏遊戲。遊戲的難處在於,參加的雙方不管個人或團體都要麵臨一連串的抉擇,以便決定他們是否要和對方合作共同對抗電腦,當然事前彼此都不知道對方的決定。遊戲規則隻有兩條——選擇合作或競爭,而遊戲結果有四種:我贏你輸、我輸你贏、隻輸或隻贏。
最大的幾率,出現在當第一組人選擇不合作,而第二組仍堅持合作的信念時,當結果“你贏我輸”出現時,一方就贏走了另一方的錢。雖然這似乎是最好的策略,起碼對第一組人是如此,但長期下來卻行不通,最大的原因是當他們選擇不合作時,第二組人也不會選擇合作。一旦兩方人馬都想獲得獎金不願合作時,結果就會兩敗俱傷。不過當雙方都選擇合作時,隻贏的幾率就大得多,雖然選擇合作的獎金比不合作來得少。
“真令人吃驚!”亞斯洛說道:“致勝的秘訣再簡單不過了。一開始要選擇和對方合作,然後看對方的決定,亦步亦趨就沒錯。成功的訣竅在於誘使對方和你合作,而不是企圖要打擊對方。”簡單地說,當你存有互惠之心時,要比試圖獨占利益來得容易成功。
互利互惠的雙贏觀念成為成功的關鍵。如同上述的“兩難”理論,它展現了樂意和不願被瓜分利益的兩種結局,就一個長期的策略來說,互惠能將風險降低。如果人們知道所付出的將會得到同樣的回報,誰還會去惹麻煩?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和他人合作,然後在合作中獲得回報。互惠也使得人際關係變得穩定而且可以預測,因為它使得互動關係和溝通不再陷入僵局。這是因為人們擁有相同的目標,而且又付出必要回報,使得共事不再充滿壓力。
四、溝通使合作長久牢固
要貫徹團體合作精神,“人際溝通”是必修的課題。在今天這個高度專業化的企業社會裏,無論公司裏麵與外麵的人際溝通都要由特別部門處理——人事部或公關部。
我們今天的創業者,必須掌握人際溝通的要訣,明白公共關係的重要,方能在公司與社會樹立威信,賺得人和。《工商時報》駐美特派員冉亮在《場外戰爭——公關與遊說》一書中寫道:
“美國正是一個處處請求‘溝通’的開放社會,而且溝通的管道已有製度可循,也有適量的規範限製,如此使得其政治及社會之運作相當有序。”
“美國名電視記者山姆·唐納森有一次正在白宮試圖向裏根總統發問,裏根已準備離席因此說道:‘不可再發問了!’唐納森馬上回敬:‘總統先生,你或許有權不再答,但你不可說不能再發問呀!’
“裏根遂從善如流說道:‘好,不再回答了!’
“這個小插曲顯露了他們對‘溝通’本身的尊重、權責的劃分,以及製度運作之順利。”
將“人際溝通”發展成為專業化和商業化的團體首推“公關公司”。美國首位公關公司HILL KNOWLTON的總裁戴倫史萊德是一位國際著名的說客;他公司的客戶包括宗教、多國元首與40%以上的《財富》500大公司。在《權力與影響力》一書裏,他寫道:
“影響力的第一步就是溝通……你要公司內外關係良好,必定要掌握溝通的技巧……你溝通的技巧高超,人家就會覺得你是能幹、有效率和值得尊重——這就是權力的來源。”
在合作關係中,集思廣益是對付阻撓成長與改變的最有力途徑。社會學家李曾以“力場分析”模型,來描述鼓勵向上的助力與阻撓上進的阻力,如何呈互動或平衡的狀態。
助力通常是積極、合理、自覺、符合經濟效益的力量;相反的,阻力多半消極、負麵、不合邏輯、情緒化、不自覺、具社會性與心理性因素。
以家庭為例,根據理智判斷,家中氣氛應該和諧、開放與尊重,認同這種觀念便是助力。但僅加強助力還不夠,諸如子女間的競爭、夫妻間的失和、或工作忙碌無暇顧及家庭等等阻力,會抵銷正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