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音響愛好者想當然處理房間音響效果,隻會考慮明音和隔音。其實,音響效果中更重要的是音波反射、折射的處理,這需要考慮房間的體積、尺寸、堅固程度、材料的運用等。如不是行家,即便將房間裝飾得豪華美觀,音響也難以達到最佳效果。
擺放音響時還要注意避免以下兩點:
1.不從實際出發,盲目模仿別人
如人家用長信號線、短喇叭線效果不錯,這是因為其前後級與鐳射機都是平衡式的。若您的器材不是平衡式的,也去模仿,就難以達到相同效果。
2.自欺欺人
如器材播放某類音樂會效果很好,而播放另一類音樂不理想,這說明係統還未達到理想程度,而不是音樂不行。需要多學、多聽、多觀察,從而加以改進。
商家推薦的搭配不會錯
相當一部分消費者在選購家庭影院時,往往非常相信商家推薦的搭配方案,認為商家是內行,其搭配方案不會有錯。實際上,有一些商家在推薦商品時因為隻考慮利潤而將消費者的權益拋於腦後。當消費者經過一番市場了解,決定購買某名牌A機時,由於A機賺取的利潤低,B機利潤高,有些商家就會說:“A機質量不怎麼樣,常有消費者買回去不久就出故障拿回來退換,現在都不敢做A機牌子的產品了。另外,A機牌廣告做得多、價格貴,不如買B機好,質量好價格又便宜。”商家說了一大堆話,千方百計讓您改變主意,不買A機而買雜牌的B機、C機或D機等利潤高的商品。又有一些商家明明知道功放與主音箱之間存在著俗話所稱的“軟與硬”關係,以及功放需根據音箱承載功率、阻抗、靈敏度等指標進行嚴格選配,但在實際的“推薦”中,為利益所驅隻求銷得出去,難免會“亂點鴛鴦譜”。所以,要在商家推薦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分析。
熱衷高檔器材
初入門的音響發燒友中,常有兩種情形:一些熱衷於器材檔次、保真度,流連於發燒、爆棚大碟,動不動就讓器材一比高低,不是巨炮便是大鼓。另外一些呢,對器材不甚苟求,也不注重器材搭配、軟件質素,隻求藝術寶庫中的瑰寶與心靈息息相通,哪怕夾過無數次的磁帶在收放機中播放,亦能流連忘返。
上麵兩種情形,充其量隻能說明初入門的發燒友們認識模糊,甚至有點極端化。說到底,音響隻是使藝術再現的電子產品;反過來,藝術也需要音響來推廣、普及,更準確地傳達意境。在製作音樂製品時,或多或少會沾染人工修飾的痕跡,即使現在有些宣傳不經均衡、限幅、壓縮、相位處理的錄音,實際上仍會受到製作器材的影響,刻意追求保真度,難於上青天!
對音響發燒友來說,欣賞藝術為本,講究器材為輔,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會真正領略到發燒之道、之樂。
不看重電源、聲場
購買音響,大多數買家隻要有充足的資金,定會傾盡全力,真是可喜可賀,沒有這種精神,擺弄好音響是不可能的。在有些買家當中,功放定要挑名牌,功率一定要夠大,音箱要落地箱,絕不會買同品牌價位略低的書架箱,瞧那認真勁,上帝也落淚。
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滿頭大汗、滿心歡喜搬回家,可過個把月癮,再對照別人優秀組合(價錢可未必高喲!)恨不得破口大罵!不知這些買音響的朋友,有幾個對家中電源、房間大小(聲場)了如指掌。比如說,交流電壓(220V)在小範圍內波動是正常的,但超過一定範圍對器材會產生不良影響。在試聽有人曾發現:電壓偏高,音響放出的音樂會顯得音色偏緊,層次感減少,樂器質感大打折扣;電壓偏低問題更多,音色模糊,音像朦朧,音樂缺乏力度,顯得鬆鬆垮垮。此外,家中電源線粗細,保險管的額定電流等諸多電源因素,都會對放音有所影響。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好的係統缺乏充足穩定的電源供應,絕不可能全麵發揮。
再談談房間條件,它同樣也是器材發揮的製約因素。盡管落地箱能夠發出比書架箱深沉得多的低頻,但頻率與波長的關係是不可改變的。為讓您有直觀印象,可以提供一個簡單的對照關係:從63Hz~8kHz的頻率,相對應的波長大約為5m~4cm。沒有足夠的房間尺寸,不大可能聽到或感到相應的低頻。為便於計算,您可以套用一個公式:188/L(房間長度)=f(低頻)。舉例說,房間有4m長,那麼隻能在音箱中回放出188/4=47(Hz)的低頻,而不管器材說明上講明能回放至多少赫低頻。目前Hi~Fi箱阻抗大多為4歐姆、8歐姆,靈敏度在86dB~89dB之間,以房間體積(長×寬×高)對應每立方米2W功率是絕對夠用的,也許音箱承載功率極大,可用不著鄰居抗議,您自己在房間內就無法忍受巨大音壓。
所以,如果想讓您的落地音箱有絕佳表現,有如下建議:您府上電源務必充足,最好再使用電源濾波器,參照專家提供的器材搭配方案;房間實際麵積不小於25平方米,聆聽空間寬度L應滿足3m~4m;地麵應鋪木質地板,天花板與地板呈一小於7°的夾角,天花板應盡量呈階層狀;兩側牆麵應互不平行且各呈獨立狀,牆壁應呈亂中有序的斜板網格狀;板材應為石膏纖維板,聆聽位置與揚聲器之間如有必要,可鋪蓋較厚的地毯,地毯大小以聆聽範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