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創新路,架通致富橋
人們在關注創業家成名以後的榮耀時,往往覺得創業家具有某種神奇的力量可以使眾多的機會在自己周圍集聚,這一切十分令人神往,卻又不知自己該如何形成這樣的力量。實際上,創業家的創新和創富也像進行科學探索一樣,是創業家不斷的努力和機遇的垂青相結合才實現自己的願望的。
彼得·德魯克在分析創新機會的時候指出,創業家進行係統化的創新,進而獲得創新機會,他們在實踐中利用改變來破壞現有的秩序,從而將存在的各種要素重新組合,形成新型的組織或者產業。他指出了創新機會的七大來源:從意料之外的事件中捕捉創新機會;從實際狀況與預期狀況不一致的結果中尋找創新機會;從程序需要的過程中捕捉創新機會;從產業結構和市場結構的變化中尋找創新機會;從人口的變化中捕捉創新機會;從觀念和認識的變化中尋找創新機會;從知識的發展中捕捉創新機會。
1、尋創新機會,成致富神話
(1)從意料之外的事件中捕捉創新機會
意料之外的事件可以指意外的成功,也可以指意外的失敗,以及公司的一些意外的外在事件上。實踐證明,意外的成功提供的創新機會是眾多來源中最多的,而且它提供的創新機會的風險也要比其它來源的風險更低,其獲得過程也相對比較簡單。但是,盡管這樣,意外的成功往往被認為是“偶然的發現”而不被人們所重視。與之相比,意外的失敗是人們不得不注意的,但很少有人認為它們是創新的機會。但是,它們的確也是創新機會的重要來源之一,而所有這一切,都必須以知識智慧做前提,離開知本,一切都無從談起。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將意外的成功作為創新的機會並且加以運用,結果使公司獲得不斷發展的杜邦公司(全世界最大的化學公司)。
杜邦公司以前一直將自己局限於製造軍火和炸藥方麵,時間長達130年之久。20世紀20年代,杜邦決定將自己的研究擴展到其他領域,其中之一就是研究和尋找全新的化學聚合物。而在這方麵的研究中,德國人一直處於領先地位。杜邦的研究也是進行了好幾年都沒有結果。
1928年的一天,一名研究助理讓爐子燒了整個周末,到了星期一早上,負責研究的化學家凱洛薩斯發現鍋裏的東西已經凝結成纖維。在這個基礎上,杜邦又花了十年的時間才發現了如何製造尼龍,從而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上著名的化學公司。實際上,這樣的意外在德國大型化學公司的實驗室出現過好幾次,而且出現的時間也比杜邦公司要早,但是遺憾的是,他們根本沒有重視這個實驗結果,更沒有對實驗加以規劃,而是將已有的實驗結果倒掉,重新從頭開始實驗。
當時,德國人也在尋找聚合纖維,他們本可以比杜邦早10年得到尼龍,進而延續在化學工業的世界領先權。這個事實充分說明了重視和忽略意外的成功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它甚至改變了一個公司的前途和命運。
下麵我們來看一看抓住意外的失敗所提供的創新機會是如何使企業獲得轉機的。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發生在美國70年代的例子。在美國70年代,第一批戰後的嬰兒已經成長到了20歲左右,他們到了組織家庭和購買第一棟房屋的時候,這使得通貨膨脹變得相當嚴重,尤其是房價上揚的速度比其他任何東西都快。同時房屋的抵押貸款的利率也直線上升。針對這種情況,美國的建築商開始設計並提供了所謂的“基本住宅”,它們比標準房屋小,較為簡單,而且也比較便宜。盡管這種房屋具有比較良好的實用價值,另外也在第一批住宅購買者的財力範圍內,但是購買者卻很少,建築商試圖削價和提供長期低息貸款來鼓舞人們去購買,但仍然沒什麼人買這種基本住宅。
麵對這種失敗,大多數建築商采取的行動和一般的商業界人士一樣,他們將這種狀況歸罪為“非理性顧客”。
有一家小規模的建築商經過一定時間的調查,發現了人們不去購買基本房屋的原因。他們發現,美國此階段的年輕夫婦對第一棟房屋的要求有所改變,他們在購買第一棟房屋的時候,不是將這個房屋視為永久的住宅,而是暫時的避風港,打算買下房屋幾年以後,開始購買一棟比較大的、比較豪華的而且環境比較好的房子。這時,他們就需要用第一棟房屋的資產來支付新宅的首批款項。
這些年輕的夫婦充分地了解基本住宅的情況,他們目前有能力購買它,但是他們擔心在基本房屋脫手時難以獲得好的價錢,成為他們實現購買真正房屋的嚴重障礙。針對這種情況,這家建築商對基本房屋進行了重新設計,房屋沒有做大的改變,而是將廚房改得寬敞了一點。同時針對購買者的心理,他們將房屋以“你的第一棟房屋”和“朝著你理想中的房子邁進的建築物”的形式推出。這樣展現在年輕夫婦麵前的房屋是基本住宅和未來的擴建,如附加一間浴室,多一兩間臥室等。這家建築商也因此將原來的業務擴大了。
美國的《財富》500家大企業中,隻有一家是由女性創立的,這就是總部設在達拉斯的玫琳凱化妝品公司。它的創始人是玫琳·凱女士。公司的創立實際上是起源於一個契機。
玫琳·凱女士在創立公司之前做了11年的推銷員,當公司把她的一個培訓助理提拔為她的上司時,這種歧視的做法激怒了她。麵臨這樣的失敗和挫折,玫琳·凱在辭職幾個星期後,經過反複的思考和考察,用自己的名字開創了化妝品公司。她的才智和想象力終於使企業大獲成功,她擁有龐大的推銷隊伍,直接向居民推銷公司的保養皮膚的係列化妝品,其粉紅色的包裝在人們心目中樹立了永久的印象。
可見,意外的成功是一種機會,它稍縱即逝,唯有敏銳的創業家才能捕捉和把握到。意外失敗也是一種機會。許多失敗僅僅是犯錯誤的結果,或是貪婪、愚蠢、輕率地行事,或是設計本身低劣的結果。然而,如果某項事情,雖然計劃周密、設計細致,卻仍然失敗了,那麼,這種失敗往往表明存在不明顯的潛在變化,同時也預示著機會。
(2)從實際的與預期的結果不一致的狀況中尋找創新機會
實際的結果與預期的結果不一致本身就蘊藏著創新的機會。因為這種不一致的狀況蘊涵著一種錯誤在裏麵,它創造出了一種不穩定。在這種不穩定中,隻要稍微下一些工夫,就可以產生巨大的效用,甚至引起經濟和社會的重新構造和調整。
一般認為,不一致的狀況通常有以下幾種:
·產業或者公共服務領域的經濟現狀之間的不一致;·產業或者公共服務領域的現狀與假設之間所存在的不一致;·產業或者公共服務領域的價值與顧客的期望之間所存在的不一致;·程序的步驟和邏輯發生的不一致。
與意外情況一樣,不一致情況也往往為人們所忽視,人們總愛把它視為理所當然而熟視無睹。人們在遇到不一致時,老是想著要了解為什麼事情不起應有的作用。
實際上,他應該轉過頭來問問:我怎樣才能開發利用這種不一致?怎樣才能把它轉變成一個機會?我可以做點什麼?對於看到並利用實際與設想之間的不一致的人來說,這就存在著創新的機會。
生產廠家和商店幾乎總是不知道顧客真正要買的是什麼,他們總認為對他們自己有“價值”的東西,對顧客同樣也有“價值”。因而當顧客不願購買他們提供的東西時,他們往往總是抱怨顧客。然而,真正聰明的人就不會這樣。
如日本東芝的董事長曾在紐約的一次會議上說:“日本人太窮,買不起彩電和奢侈品”。而鬆下卻不這麼認為,他的看法是:電視機僅僅是一件東西,擁有電視機就是通向悠閑的世界,也是通向全新的生活。
於是,他挨家挨戶地向農民推銷他的電視機,從而創造了鬆下奇跡。
(3)從過程的需要中捕捉創新機會
過程的需要,是指在某一商業的過程中或替換薄弱的環節,或根據新知識重新對現有的過程進行設計,或提供“缺少的環節”,從而使一個過程得以實現的一種創新活動。簡言之,所謂有過程的需要,是指現存的工作過程存在著某些缺陷,需要完善。這主要是針對實現既定任務而言的。
過程的需要不是含糊籠統的,而是十分具體的。許多人或許都知道存在著這種需要,但他們誰也不為此做任何事。如同意外情況或不一致性一樣,利用過程需要也可以發展成為一種創新。正如一句話所說的,“需要是創新之母”。創業家一旦能捕捉到這種“需要”,無疑他就找到了創新的機會。
許多人或許還記得,很多年前,攝影師為進行一次攝影,需要攜帶分量重而又易碎的玻璃感光板以及沉重的照相機,這無疑是一件很苦惱的事情。很多人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了各種建議,但都沒有引起重視或予以采納。直到19世紀80年代中期,柯達公司的創始人喬治·伊期曼利用當時的新知識,用分量很輕、即使摔打也不會受影響的賽璐璐膠片代替了笨重的玻璃感光板,並製出了應用此膠片的輕型照相機。
這一行為使柯達公司領導了攝影領域內的一場革命。
另外還有兩個典型例子可以說明過程的需要如何引起創新的。
在19世紀末期,隨著文化知識的廣泛傳播和交通運輸的發展,各種印刷品也都有了飛速的發展。印刷過程的許多部分都有了改變,如印刷已有了高速印刷機,造紙也有高速造紙機。但印刷過程的排字部分卻400年來始終沒有發生變化,它仍然使用緩慢的、花錢多的手工操作,而這種手工操作既容易使人疲勞,也容易出錯。通常它的操作人員需要經過多年的徒工培訓才能掌握所需要的技術。這時,一個名叫默爾根·塔勒的人經過思考,首先發現了這裏究竟需要什麼。他認為,這裏需要的是一幅字盤,使采用機械方法從整套鉛字中選取所需要的字母成為可能。此外還需要一個機械裝置把字母拚接起來並理成一直線。而製作這些東西,是沒有一項需要用新知識的。
到1885年,默爾根·塔勒成功地設計出了排字母用的排字機。這台機器出現後,立即遭到了當時的老排字技工們的強烈反對,但印刷商早已認識到排字是個薄弱環節,因而他們願意花大價錢購買這種高效率的排字機器。因此,在不到5年的時間裏,這種機器就被廣泛采用了,從而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過程的需要是創新機會的一個重要源泉。發現了過程需要之後,為了確保創新的成功,我們必須注意這樣五個基本方麵:①一個獨立完整的過程;②一個薄弱環節;③一個明確的目標;④一個解決辦法的具體要求;⑤對更好的辦法有高度的可接受性。
麵對過程的需要,我們應該問一問:我們是否真正理解需要究竟是什麼?知識是否已具備,或者它是否能在目前的工藝水平範圍內使用?解決辦法是否合適,它是否違背了想使用者的習慣與價值觀念等等。
(4)從行業與市場結構的變化中捕捉創新機會
行業和市場結構有時可能維持許多年不變,並且看起來是完全穩定的。但事實上,市場和行業結構是非常脆弱的,稍有風吹草動就可能土崩瓦解,而且往往很快。行業和市場結構發生變化的時候,也是創新的大機會來臨的時候。
在行業和市場結構發生變化時,該行業的成員和希望在該行業內創業的人都應該再度自問:“我應該向哪個方向發展”?如果不思開拓、創新,繼續按部就班行事,那幾乎肯定是要遭難的,或者至少喪失一次絕好的創業機會。
本世紀初汽車工業的發展變化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到1900年為止,早期汽車基本上是有錢人的一種奢侈品。然而,由於汽車工業的迅速發展,“上層階級”這一狹窄市場就很難吸收日益增加的汽車了。而汽車每3年便增加1倍的產量的增長速度快於銷售量的增長。當時的汽車製造公司都仍在打著“上層階級”的“算盤”,生產著具有“高貴階層特征”的汽車。
年輕的亨利·福特看到了市場結構正在變化,汽車在美國已不再是富人的奢侈品。於是他的反應是設計一種新型汽車,這就是有名的“T型”汽車。這種汽車主要由半熟練工人進行大批量的生產,並且車主可以自己駕駛和修理。盡管汽車的價格與人們的工資相比仍很“昂貴”,但T型車的價格卻隻有當時市場上最便宜汽車的1/5,並且容易駕駛和維修。當時,英國的羅爾斯─羅伊斯轎車的價格與一艘遊艇的價格一樣高,是技術熟練的機械師年收入的40倍,而T型福特車的價格卻隻略高於美國機械師一年的工資。無疑,這種汽車一經問世,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現在,福特汽車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公司之一。
那麼,如何才能捕捉到機會呢?行業和市場結構的變化有沒有比較肯定的而又極顯而易見的指示因素或者跡象呢?有!它們就是:
①某一行業的發展速度大大超過整個經濟的增長速度。彼得·德魯克認為,結構的急劇變化將在該行業的營業額翻一番時出現。
②在某行業迅速增長達到翻一番時,它明顯地使人們感到原先市場的認識和市場服務的方法多半變得不合適了。這一點對在行業中曆來處於領先地位的公司來說尤其恰當。它對市場所下的定義以及它對市場的劃分方法已不再反映現實情況,而隻是反映曆史了。
③迄今為止一直被認為是毫不相幹的許多技術彙聚到了一起,許多不相幹的技術的彙聚表明將有重大的突破,行業和市場結構的變化因此也是顯而易見的了。
④如果某一行業的經營方式在迅速變化,那麼該行業進行基本結構變化的時機也就到來了。
因此,密切注意上述四個跡象,將有助於創業家捕捉行業和市場結構變化的良機從而實現創新。
上述四個創新機會的來源,即意外情況、不一致、過程的需要以及行業和市場結構的變化,都是表現在一個企業、行業或市場的內部。內部的變化總是反映外界變化的先兆。
因而,外界變化無疑也是企業家創新機會的重要源泉。
(5)從人口狀況的變化中捕捉創新機會
人口狀況的變化包括人口數量、人口構成、就業、教育狀況和收入變化。人口狀況的變化,其結果是完全可以預見的。對人口狀況變化的描述,人們常常以為隻是曆史學家和統計工作者的事情。實際上,從人口狀況的變化中,也是可以捕捉到創新機會的。如人口結構對人們將購買什麼商品、什麼人購買和購買多少有著重大的影響。再譬如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出現和日益加強,那些經濟發達和較發達的國家中退休不久的人將形成一個巨大的旅遊和度假市場。有的人以為,人口變化相當緩慢,時間很長,對日常決策沒有什麼意義,這種理解是一種危險的誤解。
我們從羅思柴爾德家族的衰落和摩根家族的興起的事例中,就可以看到對人口狀況不同看法所導致的結果。
1860年以後,羅思柴爾德家族一直在世界金融中占舉足輕重的支配地位。然而,羅思柴爾德家族沒有認識到發生在19世紀中葉的橫渡大西洋的移民的意義。他們認為這些離開歐洲自己家園的人,隻不過是為歐洲所不能容忍的“社會渣滓”。結果,到1870年後,羅思柴爾德家族就走向了衰落並失去了它的重要性,被美國的J·P·摩根取而代之。
摩根的“秘訣”何在呢?摩根取代羅思柴爾德家族的“秘決”就在於他在一開始就發現了橫渡大西洋的移民情況並立即看到了這次遷徙所能帶來的變化和巨大的商機。摩根在紐約成立了一家世界性銀行、摩根把這家銀行當作向移民建立起來的工業企業提供資金的媒介。摩根的這種努力,在西歐和美國東部由農業文明過渡到工業文明的過程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21世紀世界的人口狀況除了數量膨脹之外還有其他一些重要特征。創業家必須善於從這種變化中捕捉創新的良機。
(6)從觀念和認識的變化中捕捉創新機會
利用觀念變化進行創新往往是困難的,因為觀念和認識常常無法予以定量。例如,從我們看到的實際現象中,和從客觀的物質表現的角度來講,“桶子已經裝滿一半”和“桶子還有一半是空的”沒有任何區別,這兩句話難道講的不是同一個意思嗎?
然而,觀念和認識如果不同,便會看到這兩句話的意思截然不同,當然,產生的結果也就不完全一樣。“桶子已經裝滿一半”(裝沙子或米或油等),它包含這樣的觀念和認識:已經裝了一半了,別急,慢慢來!就這麼裝吧!而我們再品味“桶子還有一半是空的,快點,加油裝啊!這桶子還有一半是空的,我們在沙子上再加上一塊隔板,還可以裝大米呢。”
可見,如果認識從看到桶子“已經裝滿了一半”轉變為“還有一半是空的”,那麼就存在著重大的創新機會。由此可以看出,觀念和認識的變化是很重要的,作為創業家,能否解釋這種變化的原因倒是無關緊要的,重要的是能抓住它創造出來的相當多的創新機會。
以往人們的飲食主要是由階級地位和收入水平決定。普通人就是“吃飯”,而有錢的人或者有體麵的人管吃飯就不叫“吃飯”而稱“用膳”。今天,人們的認識發生變化了,既“吃飯”又“用膳”,而且還“進食”,即以最簡單方便的辦法攝取必須的營養。正是利用了這種認識的變化,方便食品、盒式快餐以及麥當勞快餐店的漢堡包、肯德基油炸雞等才迅速遍布全球各地。
“BIc圓珠筆”的出現也正是利用觀念變化的結果。以往人們的消費觀念是“經久耐用”,因而與這種觀念相應的是加油圓珠筆統治市場。後來,人們的觀念發生變化了,由經久耐用變為新穎、簡潔、方便等,馬賽爾·比克正是利用了這種觀念的變化,試製成功了一種用完油墨便扔掉的一次性圓珠筆——“BIc圓珠筆”,它一誕生就在市場上走俏,在美國幾乎人均一支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