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心目中,能升入重點中學的學生往往品學兼優,而重點中學的優等生更是能上重點大學的“苗子”。因此,很多人就錯誤地認為,他們在心身和人格上都應該比其他學生更加健康和健全,所以,一旦他們出現“越軌”行為,人們就會驚詫不已。其實,優等生也是人,每個人的內心與外部世界都會發生巨大的衝突和碰撞,如果沒有處理好這些衝突和碰撞,就極有可能誘發心理疾患。
優等生的心理障礙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自高自大心理:
重點中學的優等生往往都是“家裏受寵,學校被捧”的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他們大多一馬平川,春風得意,很少遭遇坎坷挫折。因而,他們大多目空一切。這種自高自大的心理使他們總是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因而往往會為偶爾的幾次考試失敗而沮喪,從而開始由自我欣賞、自我陶醉轉化為自我懷疑、自我怨恨。當怨恨在心中結成塊壘,他們就很難悅納自我,往往由極端的自傲心理轉化成極端的自卑心理。
焦慮恐懼心理:
從表麵上看,那些重點中學的優等生們長期處在被褒揚、被欣賞的位置,因而,他們的內心一定充溢著成功的喜悅。但是,隻要深究其裏,便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在激烈的學業競爭中,優等生們大都有較高的目標定位,但當預期的目標受諸多的因素製約而未能實現時,他們強烈的自尊心便會受到傷害。他們擔心被人瞧不起,害怕考試名次再往下跌,以致造成人際交往障礙和應試能力下降。
嫉妒敵視心理:
優等生較高的目標定位和角色定位,使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維持其“惟我獨尊”的局麵,很難容忍其他競爭對手“第一”,因而在優等生群體中,嫉妒心理的表現也較為突出。他們對競爭對手的長處優勢和榮譽多有不滿情緒。雖然適度的嫉妒可以激發人拚搏進取的內驅力,但是有的人卻會走向極端,因嫉妒而產生厭惡他人、憎恨他人、仇視他人的心理。而敵視心理的產生往往會使他們對競爭對手采取不道德的攻擊報複行為,如無中生有、惡意詆毀,甚至還會傷害他人。
閉鎖排他心理:
有些優等生為了保住自己的“第一”寶座,很少與其他同學溝通。這種閉鎖心理往往使他們和其他同學產生隔膜,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強烈的孤獨感,並且會出現越孤獨越排他的惡性循環,使得行為更加怪癖和偏執,形成嚴重的人格缺陷,影響他們的成長進步。
以上四種不健康心理是優等生群體心理障礙的突出表現,另外還有猜疑心理、刻板心理、支配心理等不良心理存在。這些心理障礙並不是獨立存在的,他們大多交互作用、惡性循環。隻是在不同的時段、不同的場景,某種心理障礙會愈顯突出,因而需要家長和老師全麵認識,並從根本上幫助那些優等生盡快走出困擾他們的心靈誤區。
優等生網癮發作殘殺“的姐”
一名17歲、成績優異的資溪少年,因沉迷於網絡暴力遊戲,在虛擬的暴力角鬥中變得難以自拔,時時想表現“強悍的自己”,具有一種征服他人的強烈欲望。一名30歲的女出租車司機不幸成了犧牲品。
對於這起春節前夕發生在撫州市資溪縣的女出租車司機被殺案,心理專家指出,未成年人因沉迷網絡易形成人格扭曲和分裂,如不加以疏導甚至會產生反社會性人格,而由此引發的搶劫、強奸、凶殺等犯罪案件的層出不窮,早已成為備受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據悉,在剛剛閉幕的江西“兩會”上,就有多名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就此問題提交了提案或建議要求對青少年“上網成癮”加強研究,並加強和完善網絡服務管理的立法工作。
案件:17歲網癮少年陷虛幻狀態殺死“的姐”
1月8日淩晨1時許,撫州市資溪縣鶴城鎮劉家山新村附近的省道上,有人發現一輛出租車被拋在路邊的排水溝旁,車燈開著,車內可以看到幾攤血跡,但車上及周圍卻沒有發現司機。
當天淩晨4時許,正在家中熟睡的吳偉(化名)被警方抓獲。吳偉麵對突然來到的刑警,承認是自己殺死了女出租車司機,並已拋屍在現場附近的河道內。30歲的被害女司機陳清(化名)的屍體很快被找到。
一名曾親眼目睹現場的辦案民警告訴記者,他們抓獲吳偉後都很震驚:“我們很難相信,這麼殘忍的凶殺案嫌犯竟是一位成績優秀的17歲高三學生!而他殺人的動機僅僅是為了表現出玩網絡暴力遊戲時‘強悍的自己’。”
吳偉在接受警方審訊時交代,1月7日晚10時許,他下晚自習後像往常一樣,攔了一輛出租車往城郊的家中趕。當出租車離開明亮的縣城大街進入暗淡的郊區時,窗外的夜色讓他很強烈地感到:自己進入了一種與網絡遊戲中相似的情景,全身頓時有種想與人搏鬥廝殺的莫名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