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學生注意力訓練第一章 注意力的價值(1 / 2)

上篇 學生注意力訓練第一章 注意力的價值

第一節 注意力的意義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指向性,二是集中性。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動對客觀事物的選擇。人在覺醒狀態時,周圍的客觀事物是很多的,但人們在某一時刻並不把這些客觀事物都作為自己心理活動的對象,而隻是選擇一定的客觀事物作為心理活動的對象,所謂“逐鹿者不見山”即此例。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在特定方向上的保持和深入。其表現為:心理活動在指向於一定客體的同時,一方麵會離開其它無關客體,另一方麵會主動地抑製和排除無關事物的幹擾,甚至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從而保證對指向對象反映的清晰性、鮮明性、準確性。前蘇聯心理學家加裏培林認為,注意具有以下三種功能:①選擇功能。選擇有意義的、符合需要的和與當前活動相一致的影響,避開(抑製、排除)其它無關的甚至有礙的影響,使心理活動具有明確的指向性。這種心理功能既表現為對心理與行為方式的選擇,也表現為對刺激對象的選擇。②保持功能。即使心理活動穩定在選擇對象上,一直到達到目的為止。③調節和監督功能。即控製心理活動向著一定方向或目標進行,排除、抑製來自內部或外部的幹擾,保證對事物有最清晰、最鮮明的反映。這種心理機能既有利於心理活動和行為的順利有效的進行,也有利於對錯誤活動進行及時的調節和矯正。這是注意的最重要的一種功能。

作為一種穩固的個性心理特征,注意力在學習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關於這一點,古今中外的許多學者都有較多的論述。如19世紀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注意是一個惟一的門戶,外在世界的印象,或者較為挨近的神經機體的狀況,通過它才能在心裏引起感覺來。如果印象不把我們的注意集中在它身上,那麼,雖然它也可以影響我們的機體,但我們是不會意識到這些影響的。”我國古代學者孟子曾以學弈為喻說明注意對學習的重要性,他寫道:“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誌,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這段話明確告訴我們:學生學習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於智力的差異,而取決於是否“專心致誌”。孟子的這一思想對後世影響頗大,如南北朝時期的學者劉晝在其《劉子新論》中辟《專學》一章探討此問題。他寫道:“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當弈之時,有吹笙過者,傾心聽之,將圍未圍之際,問以弈道,則不知也。非弈道者深,性有斬足暗,笙滑之也。隸首,天下之善算者也。當算之時,有鳴鴻過者,彎弧擬之,將發未發之間,問以三五,則不知也。非三五難算,意有暴昧,鴻亂之也。弈秋之弈,隸首之算,窮微盡數,非有差也。然而心在笙鴻,而弈敗算撓者,是心不專一,遊情外務也。”劉晝在這裏指出,如果不能集中注意,不僅學習不好,就連下棋名手弈秋和計算名家隸首,也會“不知弈道”“不知三五”了。緊接著,劉晝又從理論上闡述道:“學者出於心。心為身之主,耳目候於心。若心不在學,則聽誦不聞,視簡不見。是故學者必精勤專心,以入於神。若心不在學而強諷誦,雖入於耳而不諦於心,譬若聾者之歌,效人為之,無以自樂,雖出於口,則越散矣。”易言之,學生如果“心不在學”,則會“聽誦不聞,視簡不見”,什麼東西都學不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