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課中的討論式教學(1 / 3)

思想政治課中的討論式教學

一、實驗背景

英國戲劇家肖伯納曾經說過:“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那麼,每人隻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個思想,甚至多於兩個思想。”這段話恰當地說明人們進行討論、交流思想的意義和價值。它對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是不無啟迪的。我們知道,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重要一環。如果不認真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的就難以實現。針對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我們講你聽”、“我們打你通”的陳舊的教學方法,近幾年來,我們省部分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從中學生的特點出發,本著有利於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全麵完成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任務,試用了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其中,最受學生歡迎的要算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我們認為,對於這種教學方法,需要加以研究和探討,使之能更好地在更大範圍內得到使用和推廣。本文試對思想政治課中的討論式教學法作一概略論述,希望就教於同誌們,使之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二、討論式教學法實驗的內容

什麼是討論式教學法?經過數年的實踐和研討,我們認為,討論式教學法就是在教師啟發、指導下,經過學生的自學思考和師生間的相互交流、探討,從而掌握知識、活躍思想、深化認識、提高覺悟的一種教學方法。

實踐表明,討論是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一個重要方法。它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第一,討論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當人們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就會樂於對它進行探討。由於教師在考慮討論題目時,不僅注意了問題的代表性和可辯性,而且注意到問題的趣味性。因此,討論就猶如對一包火藥的引爆,一旦引發,它就會在運動中相互撞擊,火花四射,而隨著這種火花的不斷閃射,課堂上的討論就會此起彼伏,高潮迭起,同學們就會在這種討論中興趣盎然地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尋求問題的答案,探索真理性的認識。

第二,討論,有利於打破“滿堂灌”的沉悶的教學格局,開辟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平等發表意見、交流思想的好渠道。過去,教師習慣於單一式的講述,把教學看成是單向的知識傳授,這種教法,不利於人才培養。調查表明,學生最討厭的是教師一講到底。這是一種沒有生氣、沒有活力的陳舊方法。討論則打破了這一陳舊的教學模式,出現了生動活潑的教學局麵。例如,《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第三課“對外開放”是一個難度較高的問題,單靠教師的單純說理是不能使學生信服的。有的教師就發動學生開展討論。在課堂上,同學們提出了大量的問題。有的說:“對外開放在物質上有所得,在精神上有所失”。有的說:“對外開放使我國的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下去了。”同時,有的同學還列舉了幾個崇洋媚外、喪失國格人格的事例。根據這一情況,教師當即擬了兩道討論題:(1)實行對外開放後,有外來腐朽思想的侵襲和少數人表現出崇洋媚外的行為,這是不是“精神文明下去了”?為什麼?(2)對外開放促進了物質文明建設,同時也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主要表現在什麼地方?圍繞以上問題,同學們展開了討論。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互相啟發,在爭論中理清了思路,明辨了是非。認識到:對外開放既促進了物質文明建設,也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具體表現在,對外開放開闊了人們的視野,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人們思想觀念的更新和精神狀態的變化。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不必大驚小怪,隻要我們清醒地正視這些問題,采取正確的措施,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經過討論,同學們認識到,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隻要我們堅持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方向,就一定能夠使社會主義的航船駛向預定的宏偉目標。這種發自內心的有理有據的熱烈討論,對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第三,討論有利於擺脫閉塞式的教學格局,為學生打開了知識的窗戶,開闊了知識的視野。討論式教學法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它要求學生視野開闊,勇於“質疑問難”。所謂“視野開闊”,就是在討論中學生依據課本,但不局限於課本,而是著眼於事物之間的廣泛聯係。所謂“質疑問難”,就是要勇於提出疑問,並為解疑而不恥下問,勇於探索。這就喚起了學生擴大知識視野的內在要求,為了作好討論準備,他們圍繞論題如饑似渴地閱讀了大量哲學、倫理學、政治學、法學、青年修養等方麵的書籍,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大大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從而對課堂討論中所論及的問題的論證達到應有的理論深度和廣度。

第四,討論,有利於發揮學生集體學習和個人學習的相互作用,有利於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任務,就是使學生將所學內容,轉化為自己的觀念和行為。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過程就是自我教育的過程。自我教育的實質就是自身知、情、意、行幾方麵得到發展和轉化的過程。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受教育者去進行這個過程。討論的作用就在於可以發揮集體教育的作用,從而促進受教育者自我教育過程的積極進行。討論為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談提供了場所,使知識、能力、性格等方麵各有差異的同學集合在一起,三三兩兩地議論。他們在討論中,可以發現別人的思想火花,從而啟迪自己的思維,產生共鳴。這種由討論一時激起的浪花,由於它的持續進行,浪花形成波瀾;一時撞擊出來的新觀念、新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逐漸成為大家的共同收獲。正如蘇聯教育家讚可夫所說:“如果班級裏能夠創造一種推心置腹地交談思想的氣氛,孩子們就能把自己的各種印象和感受、懷疑和問題帶到課堂上來,展開無拘無束的談話,而教師以高度的機智引導並且參加到談話裏去,發表自己的意見,就可以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在討論式教學中,無論是小組議論,還是全班討論,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關係都是民主的,這就使每個學生都能自由地發表意見,如實地談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通過討論和爭辯,就可識別正誤,明辨是非,去掉錯誤認識,自覺地接受馬克思主義觀點,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