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課課堂結構優化
課堂結構,是指一堂課的基本組成部分和各部分之間相互聯係、相互作用以及安排順序和時間分配。優化課堂結構,就是要精心地設計和安排課堂教學的各個部分、各個環節,使課堂的各構成部分、環節、因素達到合理的最佳的組合,以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效應。課堂結構的優化與否,往往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本文就中學思想政治課課堂結構優化的問題,談一點初淺的認識和體會。
一、思想政治課課堂結構優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傳統的思想政治課課堂結構是以灌輸知識為目的,以教師的講授為核心來設計和安排的,從教學過程和方法看就是:提問——講解——鞏固——作業這樣一種刻板的程式,教師講,學生記,考試背,從而嚴重限製了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抑製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近幾年來,雖然對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並取得了重大進展,思想政治課的教材已日臻完善,教師的教學思想已有了很大轉變,教學方法和手段也有較大改進,但是傳統的思想政治課課堂結構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穿新鞋走老路、新教師老教法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因此,要從根本上改變當前中學思想政治課信譽不佳、威力不大、興趣不濃、效能不高的局麵,必須在教材改革的基礎上,改革傳統的課堂結構,實現課堂結構的優化。
其次,從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性質、任務、目標來看,也必須有一個優化的課堂結構。中學思想政治課是對中學生係統進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的必修課程,是中學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思想政治課不是單純的知識課,而是通過知識的教學,實現德育的目的,通過道德知識、馬克思主義知識的教學,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觀察社會、分析問題、選擇人生道路所必須有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社會責任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這中間必須實行兩次轉化,一是從教材內容到學生的思想認識和信念的轉化,二是從認識、信念到行為的轉化。可見,要實現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知識教學是基礎,但是僅僅搞好知識教學是不夠的,還必須創設一種教育的氛圍,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共鳴。這就需要優化課堂結構,隻有優化課堂結構,才能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育力和影響力。
二、思想政治課課堂結構優化的基本要求
課堂結構是由課的內容和類型決定的,同時又是為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因此,不能將課堂結構模式化、單一化,不同內容、不同類型的課應有不同的課堂結構。但是,不管具體的課堂結構如何豐富多彩、複雜多樣,作為優化的課堂結構應有一般的基本要求。我們認為思想政治課課堂結構的優化要達到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要有與教學內容和任務及課的類型相適應的完整的課堂結構。一堂優化的思想政治課必須有新穎的開頭,充實的過程,圓滿的結尾。課堂的各構成部分、環節都必須根據並緊緊圍繞教學內容、任務和目標來設計和安排,使課堂的每一個構成部分和環節都成為這堂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每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和環節又要通過一定的形式或鏈條使之組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從而產生整體效應,給人以整體感、完善美。
第二,課堂結構的各構成部分、環節和因素要實現和諧的統一。課堂結構不是各部分、各環節、各因素的簡單堆砌,而是它們之間的有機結合、和諧統一。一堂優化的思想政治課必須做到展收統一,動靜結合,張馳恰當,斷續相接,以及師生協調配合。從而使課堂產生藝術的效應,給人以藝術享受,讓學生在歡樂和美的環境和氣氛中學習知識、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