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課教科書的新模式
德育教科書的模式該是怎樣的呢?至今似無定論。對這個問題的探索,也不多見。我們在編書過程中觸及到了這個問題,而且深感不能回避。原先的德育教科書模式是不是盡善盡美呢?能否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探索出一條新道路來呢?我們一邊編寫著,一邊也思索著。
一、學科體係和教學體係問題
近代文明的發展,使原先綜合的知識逐步形成為分門別類的學科知識,每一學科又都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學科體係,諸如倫理學體係、法學體係、政治學體係等等。以往的德育教科書基本上是承襲學科體係的。政治常識,基本上是政治學的簡化;道德修養,基本上是倫理學的簡化;法律常識,基本上是法學的簡化,辯證唯物主義常識,基本上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簡化。這樣編寫出來的教科書,總覺得有許多問題解決不了,包括理論教學的針對性問題,理論的深度和廣度問題,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問題,還有怎樣使教學麵向學生的問題,等等。
我們在編寫《公民》教科書時就觸及到了一個問題:“公民課”是綜合性的,它涉及的知識麵很廣,既有倫理學的,又有法學的、社會學的,還有美學的。究竟用哪個學科體係去編寫教材?當然,《公民》教科書中最主要的是觸及到了道德修養和法律常識問題。如果還是拘泥於學科體係,那麼,必然是把原來的《青少年修養》和《法律常識》分別加以精簡壓縮,然後將這兩本書的內容采用拚盤的方法合為一本,即一部分是道德內容,另一部分是法律常識的教學內容。這其實隻是外在的拚合,兩方麵的隔離帶是很清楚的。對於《公民》這樣一門課來說形成不了一體。如何將二者“合於一體”,是一個需要探索的新問題,也是一個有一定難度的問題。
在編寫《公民》教科書中碰到的另一個問題是:怎樣既借助於學科體係的某些現成的理論成果,又不拘泥於學科體係,形成適合於教學的教科書體係?學科體係是根據學科本身的內在規律形成的,是學科範圍內知識的邏輯編排,它是麵向整個社會的。而教學的對象是學生。單是按照學科體係去編教科書,總覺得離學生太遠,學生會感到不切實際。就拿道德來說,如果按照學科體係,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等等,一條條地寫下去,教下去,學生會感到似乎講的不全是他們自己的事。使我們領悟到: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編寫符合學生思想實際和適應學生接受能力的德育教科書,使之逐步形成分門別類的教學體係。
學科體係不能代替教學體係,德育教科書應該形成自己的教材體係。《公民》教材在這方麵作了一點嚐試。它沒有采取從理論觀點出發組織教材的傳統做法,而是貫徹以學生實際生活為主線的指導思想。學生的實際生活,可以分解為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以及精神生活四部分,以此為出發點。我們將《公民》課分為四個單元。總的目標和要求,是做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好公民。怎樣做一個好公民?這個問題學生是十分關心的。如果從理論到理論地講一通,那效果就不大,學生也不會感興趣。現在我們編排的4個單元,分別告訴學生在學校生活中該怎樣,在家庭生活中該怎樣,在社會公共生活中該怎樣,在精神生活中該怎樣。這些內容既具體實在,又有可操作性;目標明確,要求適當,在結構層次上,課本將學校生活規範放在第一單元,這也是為了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因為學生從小學進入中學,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個大的變化,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轉折。
德育課程是學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因此,德育教科書不能象學術專著那樣隻論述專門性的知識,必須從育人角度出發,注意知識的橫向聯係。《公民》在敘述道德、紀律、民主、法律等教學內容的同時,又根據初一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融進了美學、倫理學、社會學、人生哲學、家庭學、人際關係學等方麵的知識。這樣,學生接受的就是較為全麵的公民觀念和公民意識的教育。
二、麵向教師和麵向學生問題
從總體上講,教科書既應麵向教師,也應麵向學生。一本好的教科書,既應顧及可教性,也應該有可讀性。二者是統一的。問題是,以前的教科書較多地考慮了教師的教,而很少考慮學生的學,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陷。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果教科書不是從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出發,而一味地強調教的需要,學生就會感到離“我們”太遠而難以理解,甚至由於接受不了而產生厭倦情緒。所以編寫德育教科書首先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加以考慮,創造一種能吸引和打動學生的思想政治課的教材形式。
《公民》以它豐富、生動、有趣的知識吸引了學生。比如,拿家庭生活來說吧,學生有生以來都生活在家庭之中,可是,他們對家庭究竟是怎麼回事,父母關係、祖孫關係、兄弟姐妹關係該怎麼處置,不甚了了。講一講家庭生活的倫理道德,對他們來說,很新鮮,也很有吸引力。學校生活,對學生來說很熟悉,但學校中有哪些組織,有哪些人際關係,他們就不太清楚了。講一講這些,其實是再具體不過的集體主義教育。《公民》教材總的構想是把知識、行為規範包蘊在豐富、生動的具體知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