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要求建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
教學實驗設計
〔教學實驗目的〕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生產的社會化程度越高,越要求在全社會範圍內按比例配置資源,從而認識到市場經濟是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通過教學,教育學生懂得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必須改革,培養學生用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觀點分析為什麼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能力,進而為自覺投身於改革大潮,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
〔教學實驗重難點〕
市場經濟是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是本框的重點,也是難點。因為隻有理解了這個問題,才能進一步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教學實驗過程〕
複習提問:①社會主義經濟是否是商品經濟?
②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存在的原因?
歸納導入新課: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社會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存在的條件在上節課中我們已經掌握,隨著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的作用必然會越來越強,必然要求建立與此相適應的經濟運行機製。本節課我們將學習有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容。商品生產離不開市場,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係。什麼是市場?它與商品經濟有何聯係。(引導學生看書思考,閱讀課文)
1、什麼是市場?(板書)
市場是商品交換的場所和領域,哪裏有商品生產和交換,哪裏就有市場。
商品經濟的產生以社會分工為前提,商品經濟條件下,市場是聯結生產和消費的紐帶,隨著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經濟聯係日趨頻繁,市場範圍也在不斷擴大,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發展到什麼程度,市場就發展到什麼程度。當商品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一切經濟聯係都體現在市場活動之中時,市場必然成為組織和分配生產要素的中心。
2、生產的社會化程度越高,越要求在全社會範圍內按比例配置資源。(板書)
社會分工的發展,使整個國民經濟逐漸分成不同的經濟部門,如農業、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商業等部門;在每一個經濟部門內部又分成若幹具體部門,如在工業內容就有紡織、冶金、機電、化工、汽車、造船、儀表等部門。在生產過程中,各大小部門既相互分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係、相互製約,製約它部門發展的部門,也被它部門的發展所製約。
總之,在社會化大生產中,整個社會的生產活動,實際上已聯結成一個整體,其中任何一環脫節,都會給其他部門帶來相當大的影響。
因此,以社會分工為基礎的社會,客觀上要求把人、財、物、土地等經濟資源,按一定比例分配給各個部門,社會分工越發達,生產的社會化程度越高,社會生產各部門的彼此聯係和相互製約的程度越大,就要求在全社會範圍內按比例配置資源。那麼以什麼手段來實現按比例配置資源呢?
3、按比例配置資源可通過兩種經濟手段來實現。(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11頁,第3自然段的內容。
歸納:計劃是通過製定國民經濟發展方案,有目的、有計劃地實現供求平衡,是按比例配置資源的手段之一。另一種手段是市場,因為市場上價格受供求影響上下波動,會自發調節經濟資源在各個部門的比例,使社會生產各部門之間的比例關係大體上保持平衡。即通過市場競爭,由價值規律自發地起調節作用,這在第一課“價值規律的作用”裏已學過,大家千萬不要把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或者市場調節看作是私有製商品經濟所特有的,從貶義上去理解,應該看到市場是資源配置的有效方式。
4、市場經濟的定義。(板書)
這是本框的重點和難點。要搞清這個問題必須首先弄清楚它與商品經濟的聯係與區別,現在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12頁第2自然段的內容。
歸納:市場經濟就是以市場作為基礎和主要手段的資源配置方式,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客觀要求,商品經濟發展到社會化大生產階段客觀上必然要求以市場為基礎進一步配置資源。
教師進一步闡述定義中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聯係與區別:
第一,商品經濟側重的是一種經濟形式或形態,它反映的是人們在生產和流通過程中所采取的一種產品的交換形式,與它相對應的是自然經濟。
第二,在我國現實條件下,與商品經濟相對應的是產品經濟。
第三,市場經濟側重的是一種運行機製,是經濟資源通過市場機製配置的一種經濟形式,與它相對應的是計劃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