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製的主體地位決不能動搖”教案(1 / 3)

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問題

思想政治課改革是一個係統工程,它包括教學大綱、教材、課堂教學、考試等諸多方麵的改革。改革要配套,特別是課堂教學改革要適應大綱、教材、考試改革。一切改革最後都落腳在課堂教學改革,如果課堂教學不改革,大綱和教材的改革也易架空。所以,這幾項改革必須同時起步。大綱和教材的改革如果從1985年18號文件算起的話,那麼,這一次大綱和教材的變化是在原來改革的基礎上的深化改革。考試改革實際上在80年代中期就開始了,而深化改革起步已經4年了。從總體上來看,大綱、教材、考試改革的思路比較統一了,都起步了,而且動作也比較大。大綱、教材、考試的改革必將帶動課堂教學的改革,不少教師在這方麵做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與形勢的要求尚有差距,仍需下大力氣。當然,課堂教學的改革,和這三項改革比較起來,確實難度很大。因為,它不僅是指導思想、原則的轉變,更重要的是實際的改革涉及到很多因素,牽涉的麵更廣,包括教師的素質、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重視與否,等等。但再難也必須進行,而且還得加快速度進行。這樣,這個係統工程才能協調起來,思想政治課的總體改革才能實現。下麵,我們想就在大綱、教材改革過程中體會比較深的一些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在製定大綱、編寫教材過程中對思想政治課重要性認識

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對思想政治課重要性的認識,我們覺得還是有提高。越編寫教材,越了解我國內的情況,特別是越了解領導介紹的國際上的情況,我們越有一種緊迫感,思想政治課非改不可,一定要建設好。今年3月,在上海召開了一個中學課程國際研討會。因為中學課程設置10多種,思想政治課隻是其中之一,會不會講到呢?然而,英國教育部次長,在發言一開始就講到這個問題。他是這樣說的:在1896年,英國一位60多歲的學者,他從上海逆長江到四川,參觀了重慶附近南浦小鎮上的一個小學,參觀完後給英國教育大臣寫了一個調查報告,中心寫的是我國的思想道德倫理教育情況介紹。到了20世紀90年代,英國教育部次長在談課程教學時還在提這件事,可見他們多麼重視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他講這個小學念6本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詩》、《孝經》、《開門教訓》,灌輸行為道德準則是嚴格的,通過這6本書,學生就具備了他們所需要的道德和品質。他說:在那裏,道德是通過每頁書中的訓戒和範例,是用古老而莊嚴的準則傳授給學生的。雖然這種課程設置是有缺陷的,但這些課程都是教人好好學習的,每件事都叫人刻骨銘心。後來他講,英國的課程中有一種很重要的課程是用法律規定的,即宗教課。就是說,他們的統治階級要把宗教裏邊他們需要的那些規範、準則、思想上的要求灌輸給13~18歲年齡段的青少年。所以,人家也是很重視這個問題。教委領導曾對我們說,教委有一個代表團去荷蘭訪問,荷蘭的總理特別提出,你們是怎麼搞精神方麵建設的這一問題,他說荷蘭在這個問題上感到很困難,很棘手。他認為,一個社會必須有一種精神的東西、思想的東西來維係,這個社會才有凝聚力,這個社會才能穩定。他介紹說,荷蘭原來靠宗教,現在的青年對宗教也開始表示懷疑,對此種情況,他們很著急。他講,如果這個社會個人主義極端泛濫的話,那麼,他可以不對社會負責,而且不對自己的孩子負責,不對自己的妻子負責,不對自己的丈夫負責,不對自己的家庭負責,社會的最小細胞——家庭——穩定沒有了,整個社會的穩定也就談不到了。教委領導除了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精神思想道德建設方麵的這些情況外,還介紹了一般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的情況,新加坡關於思想道德建設的教材,我們也都看到了。整個世界範圍內各國都在關心這個問題,我們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更應如此。

我們過去有這個傳統,我們的傳統人家都在學,德育方麵世界上比較流行的幾種教育模式,很多都是從我們這裏學的。江澤民總書記也曾指示,要研究一下新加坡的傳統道德教育。其實,他們許多東西都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我們的倫理道德,我們的東西人家用得很好,英國在這方麵的教育就形成了一種模式,叫做體諒模式,注重情感教育,教育青少年要學會體諒別人,要學會設身處地地替別人想一想,這不就是咱們中國的傳統道德嗎!美國的能力模式讓青少年進行角色扮演,如你遇到困難、挫折、不幸,你把這些困難、挫折、不幸轉嫁給別人會產生什麼後果。在校的中學生在扮演這個角色時認為,把這些痛苦轉嫁給別人,別人會更痛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不也是咱們中國的東西嗎?!角色扮演是非常生動、非常具體的,北京有的學校就學了美國的這種教學方式,聽了幾節課,我們覺得很有特點。比如搞能力訓練,老師一上課就講今天測試同學們的應變能力,請三位同學出來。湊巧,出來了三位小男孩。老師講:我們作為董事長,作為經理,要選拔人才。然後,他就一個一個地叫學生進來。第一位學生進來後,老師說我們作為總經理選拔你,但我們有一個條件,你必須坐在椅子上跟我們談話。小孩一聽就愣了,愣了半天,看了半天,沒椅子,就說:“老師,你看你跟我們談話,讓我們坐在椅子上,你也沒給我們準備椅子。”老師說:“你沒有被錄取,回去吧!”又進來一位學生,老師提出了同樣的要求,學生也是同樣的一種表情,他無可奈何,到處看,看看同學,看看老師,結果未被錄取。第3位學生的應變能力就比較強,老師說完後,他馬上下去對一個同學說:“你們2人先坐一把椅子,我們這裏有一個緊急任務,讓我們先用你這把椅子。”他把椅子拿到講台上來,往旁邊一放,坐下來對老師說:“我們準備好了,你談吧!”老師說:“好!你被錄取了。”一開始進行角色扮演,學生對於應變能力就先有一個體會,然後再講課,效果會更好。所以,美國的能力模式,強調實踐、行動,具體操作起來很方便。新加坡的做法是東方內容加西方形式,把中國儒家的倫理道德繼承下來,然後把西方教育心理學綜合進去,形成他們道德教育的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啟發我們:我們與其讓學生會背孝的定義,不如讓他們知道24孝的故事,學會怎樣去孝順父母,尊敬長輩。

前一段搞市場經濟以後,政治老師都有點灰溜溜的感覺,認為政治課簡直沒法上了。其實,在搞市場經濟,人才的標準還是兩條,絕不是一條,前一段電視台插放了一位記者跟某董事長的一段談話,記者問:“搞市場經濟、辦企業,總要有資金,你們怎樣把錢借給別人?”他說:“作為老板,借錢給別人,借給什麼樣的人,怎樣評價、判斷借給他還是不借給他,有兩條標準:第一條看他有能力沒有,把錢借給他,他能不能發展,企業能不能辦好,錢能不能賺回來;第二條是道德、品質、人品。他有能力賺回來,還有一個他會不會還的問題,他的人品怎麼樣,道德怎麼樣,品質怎麼樣,值不值得交,值不值得借給他。”所以我們覺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並不排斥人才標準,它也是需要這兩條。聽了、看了這些以後,我們在編書的過程中,確實感到思想政治課一定要搞好,大綱、教材要編好,課堂改革要搞好,這樣,培養出的人才才真正是社會主義建設所需要的人才,如果我們的中學生都變成像“北京人在紐約”中寧寧那樣的人,那我們這個社會就太可怕了。最近,電台播放香港的影星到北京來演唱,搞了一個什麼“追星族”,然後讓他們借一個場地,青年人都追去了,播放的錄音裏有一個中學生,他跟影星談了起來說:我們追到這兒來了,我們父親正在住院,我們現在應該是陪床的,但是我們都不管他了,我們就上你這兒來了。我們當時聽了以後,感到不寒而栗:青年人就這樣對待父母?他應該看護他的爸爸,他竟然跑到這兒來了。所以我們覺得,青年人的道德教育刻不容緩,大綱、教材的建設和改革必須抓好。當然,對思想政治課教師來說,這也是很困難的,不承認這一點是不現實的。但我們總想,既然這門課重要,那麼,研究怎樣更適合現實的需要,更針對學生的思想和問題進行教學,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這一段時間裏,有很多很優秀的政治教師,從建設和改革的需要出發,麵對理科考生不考政治的嚴峻現實,沒有停留在困惑之中,而是抓住這一機遇,迎接這一挑戰。說它是機遇,我們認為可從三個方麵理解:第一,學生有困惑,有很多矛盾,這說明他們還是很關心現實的,很關心國際國內大事,很希望得到問題的答案,而他們對報紙、書本上的答案不滿意,不滿足。在這種情況下,在他們渴望得到答案的時候,對我們政治教師來說,這個機遇是不可放過的,我們要利用課堂教學,給他們一些觀點,給他們一些基本理論,幫助學生去分析,起碼應該分清美與醜、是與非、好與壞的界限。現在,有些學生確實美醜、是非、好壞不分。所以,我們要教給學生基本的東西,即分析問題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第二,現在的學生不迷信,不盲從,決不會對老師的話言聽計從。這一心理特點,這種批判性的發展,要求我們教師一定要改變不考慮學生在想什麼、不考慮學生是否能接受、不考慮學生還有多少問題和矛盾,而機械灌輸的教學方法。第三,受其他學科啟發,如地理、生物也不考了,但他們的教學照常進行,很多地理、生物教師認為,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擺脫應試以後,我們沒有壓力,更有精力,可以好好研究我們這門課的性質,我們的課程怎樣進行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我們這門課程怎樣培養學生的能力,在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中地理、生物課教學到底承擔著什麼樣的責任。政治課同樣存在類似的問題需要研究。麵對這個現實,如果我們采取消極的態度,自己放棄陣地,自己搞垮自己,實在是不可取的。正確的積極的態度應該是正視現實,研究教學改革,而不能一味地發牢騷,無所作為。國家教委考試中心旁邊的十一學校,從初一到高三,把所有的政治教師集中起來,搞了三節研究課,請我們去聽課、評課。上午聽課,下午搞兩個專題,大家進行研究和探討,我們覺得情緒是好的。如果更多的學校的政治教研組這樣做起來,那麼,政治課的作用就會更好地發揮出來。我們這次來之前,有的教師打電話,有的直接找我們,說不得了啦,學生天天後邊追著老師,說你得講講俄羅斯了。老師非常高興,也想講,問怎麼講?我們說咱們現在先別講,因為現在中央還沒講,我們不能先講,但要鼓勵學生,大家先注意動態,好好看報、聽廣播、看電視,我們早晚得分析。有的老師搞課外活動,有的老師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地想把我們這門課搞活,搞了專題講座,比如股票,老師說:我們講股票時本來是下午課後講,天都黑了,得結束了,學生說不行,咱們下周還得接著講,所以我們覺得,群眾中是蘊藏著積極性的。這次參加會議的教研員很多,教研員應該發現在教師中的這些閃光的東西,把這些東西宣傳開來,讓更多的人學他們。這樣,我們這門課就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