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家庭、社會德育一體化”
一、實驗研究的目的
在貫徹執行《中學德育大綱》(試行稿)和《上海市中學德育大綱》分年級要求的過程中,通過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德育一體化網絡,探索學校、家庭、社會的功能,驗證實現德育目標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確定其在理論上的科學性。
二、實驗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實驗研究的對象以初一、高一的7個起點班為重點,並作為實驗班,計有388名學生。隨著實驗研究的深入逐漸擴展到全校所有班級1261名學生。
實驗研究的方法,取采觀察、調查、測試、分析材料等方法,並且以驗證性的實驗法為主。本學校社會教育委員會為期三年的研究與實踐,為學校、家庭、社會德育一體化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經驗與事實;經搜集、歸納經驗事實,參照德育一體化的有關現代教育原理、德育原理和教育社會學等理論,提出構建德育一體化的假設。其要點是: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是形成德育整體合力的保證;學科課程的教學,結合各科特點,滲透並實施德育,形成一種整體力量,是德育的基本途徑;家庭教育互助組是形成校內外合力的重要形式;建立校外教育機構,形成社會教育網絡,控製、優化社區文化環境,為德育一體化提供有益的氛圍;建立實驗班學生品德評定的指標和量化方法,使德育考核逐步趨向科學化。
三、實驗研究的過程
(一)實驗研究的設計
德育的任務就是要借助於一定的德育內容和方法,把一定的社會道德規範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品德。我們社會主義學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據社會主義的德育要求,以及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對學生有目的施加影響,培養學生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品德,發展其道德思維,養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習慣。但是,德育具有動態性和多因素的特點。影響德育取得成效的因素相當複雜,在不同年齡階段,各種教育影響作用也不盡相同,學校德育必須以培養自我教育能力為主要目標,以密切聯係社會教育形成德育合力為主攻方向,形成新的德育格局和運行機製。
基於上述認識,根據中學德育大綱的要求,我們的實驗研究主要遵循以下原則進行設計:社會主義方向性原則,教育影響一致性原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目標、內容層次序列性原則等。
(二)實驗研究活動
本實驗研究從1989年下半年開始至1991年上半年結束,曆時三年,大體上分成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依托社區,構建德育一體化新格局(1988年下半年~1989年上半年)。
1、調查學生的思想品德情況。
我們采取觀察、談話、家庭訪問、操作評定材料分析等方法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狀況進行了全麵的調查研究,並用問卷法對初一到高二的7個班級202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從家庭狀況和學生的理想、基本政治觀點、思想品德、興趣愛好、行為習慣,以及對現實社會的態度等12個方麵,設計了51個問題,對學生進行的測試,調查結果表明這裏的學生在社區環境影響、家庭教育和思想品德方麵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社會流動人口量大。人員複雜,對學生的消極影響多。真如鎮有暫住人口2、8萬餘人。多是來自江、浙地區臨時工、小商販、拾荒者,各種犯罪時有發生,給學生帶來諸多的不良影響,二是家長文化素質偏低,教育方法失當的比重大。父母雙方都半文盲、文盲的占10、6%,初中以下的占26、5%,粗暴、溺愛型家長占62、7%;三是學生小農思想突出,缺乏正確人生觀和遠大理想。將來高中畢業準備報考大學的僅占4、3%,絕大部分準備初、高中畢業後就立即就業。認為“人都是主觀為自己”的占39、5%。四是行為習慣差。沒有良好的衛生習慣,不懂文明禮貌。同學之間互相偷竊自行車氣門芯的時有發生。五是部分學生基本政治觀點模糊,如認為資本主義政治選舉製度體現民主精神,我國應采納的就占53、9%。另一個對我們有啟發意義的調查結果是,中學生自己也認為對他們的成長社會影響越來越重要。持這種看法的占41、3%,學校教育影響最小,占24%,居中的是家庭教育,占32、1%。
2、選定實驗研究班。
為了進行驗證性的實驗研究並保證研究工作的持續性,我們選定初一、高一的7個起始班級作為實驗研究班。
3、建立新的學校領導管理機構。
原來本學校的領導管理機構是“行政——計劃”機製下的辦學模式。為種模式有兩個積弊;依附性和封閉性。1986年成立的“本學校社會教育委員會”就徹底改變了這種狀況,它是在真如社區內,由鎮政府、學校、企事業單位聯合組成,在學校與社會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社會參與學校的教育管理。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建立了一種與之相適應的全新的學校領導管理機構。
這種新的學校領導管理機構具有三個新的特征。(1)開放性。學校向社會敞開了大門,溝通、協調社會同學校的聯係,使學校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2)層次性。層次順序為:理事會——理事長(含名譽理事長)——德育組、教學組、管理組——理事——代表。它分別和學校的黨政領導、分管校長,具體職能部門相對應,發生橫向的交流聯係;(3)整體性。通過“本學校社會教育委員會”找到了社區各結構單位共同參與教育的結合點。理事長每學期召開2—3次全體理事會議,主持討論理事會工作,並代表理事會向校方提出谘詢、建議、組織商討推進社會化等規劃。理事們根據自己的特長,分別參加德育組、教學組、管理組、直接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這樣就把真如社區各方麵的力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全方位的整體教育。本學校的學生又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進入各個理事單位。
4、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德育一體化的網絡。
根據研究的目的要求,要通過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相互聯係。相互合作、相互促進,形成學校內外溝通,內部與外部目標、方向一致的三位一體的大德育體係,使三者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圍繞一個目標,同步進行教育。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有一個運轉正常的工作體係來保證,在“本學校社教委”的支持配合下,逐漸建立起了這樣一個工作體係,初步形成了德育一體化的網絡。
5、步建立德育工作序列。
如果說德育一體化網絡是德育一體化的形式,那麼,德育工作序列則是德育一體化的內容了。序列,以《中學德育大綱》為指導,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為基礎,根據教育者的教育要求和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將政治思想教育、品德及個性心理素質培養目標和分年級要求,分別列入學校、家庭和社會德育各自功能之中並在各自的教育活動中加以貫徹執行,這樣,就可以使學校、家庭、社會德育工作做到係列化,在貫徹德育大綱中做到教育目標指向一致性。德育工作序列由學校教育序列、家庭教育序列和社會教育序列三部分組成。
在第一階段的實驗研究中,我們構建了一種橫向綜合的一體化德育模式,改變了長期以來學校與社會相脫離的狀態,啟動了社會各方麵參與教育的積極性,不僅有利於培養適應社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全麵發展的人才,而且有利於形成促進青少年社會化的良好的外部環境;不僅使本學校德育改革走出了一條新路,而且可能為建立現代教育供求調節機製提供一種模式。本學校這一初步探索,受到了各級政府部門和教育行政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積極評價。在上海乃至全國掀起了一股研究和實踐社區教育的熱潮。此間,國家教委和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領導柳斌、王明達、卓晴君先後來校檢查指導德育一體化研究工作,肯定了本學校取得的初步成果。
第二階段學校、家庭、社會協調德育動作,同步施加教育影響(1989年下半年—1990年上半年)。
構建的德育一體化網絡,是一個地區性的跨行業、跨係統的橫向的社會組織,因為有地方一級政權組織的參加,調動和發揮了真如社區各界力量參與教育的積極性,並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形成合力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支撐點,從使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落到了實處。這一階段,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教育和訓練、“三必”教育活動、集體主義教育、由於這一組織協調功能的發揮,使三者能夠在教育目標上同向,在教育內容上一致,在教育過程上同步,並充分發揮了各自的德育優勢取得了較明顯整體德育效益。
比如1989年下半年學校開展的以“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從一開始就納入了學校、家庭、社會德育一體化運動軌道之中,在一個較為廣闊的社會大背景下展開。本學校社會委員會理事會研究並布置社教委德育組具體實施,各理事單位齊抓共管,統一教育目的和要求,形成了多渠道、立體化的教育態勢。
學校係統
學校利用政治課教學這個德育的主渠道,向學生係統地講授了“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曆史的選擇”、“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中國不走社會主義道路隻能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的附庸”、“我國隻有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才能避免兩極分化”四講有關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知識,並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以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各科教學是學校實施德育的基本形式,是德育工作的一個“麵”。教學班學科教師研討小組,交流探討在教學中突出愛國主義教育。在“教學百花獎”競賽中,把“實施德育”作為重要的評選標準。年級、班級、團隊則組織豐富多彩的、生動活潑的活動,如社會考察、社會調查、演講會、主題班等。在這次教育活動中,共寫出社會調查報告340篇、主題班會58次,並舉辦了本學校“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主題班會大獎賽,有13個班級獲獎,其中兩個班級獲區級三等獎;學校還通過家長委員會和家長學校,取得家長的一致配合,有目的、有準備的接受孩子的家庭情況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