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教學大綱(初稿)說明(3 / 3)

自然科學的發展。

文化藝術的成就。

3、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鬥爭

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和資產階級民主。

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及馬克思主義的創立。

4、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

資本主義矛盾的深化。

資本主義的社會危機日益嚴重。

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不能改變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這一曆史發展的總趨勢。

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

1、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議

無產階級專政的建立。

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建立及特點(提到我國目前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狀況。

2、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

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

社會主義社會在改革中前進。

3、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的崇高理想

共產主義社會包括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兩個階段。

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的特征。

結束語:

人類社會是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社會發展是受客觀規律支配的,其最終動力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獻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初級中學《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

改革實驗教學大綱教學目的和要求

一、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麵臨的艱巨任務;初步認識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情況和發展方向;初步了解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各項具有長遠意義的指導方針。

二、通過教學,激發學生建設社會主義的曆史責任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和艱苦奮鬥的精神;幫助學生樹立遵紀守法觀念;引導他們正確對待升學和就業;使他們立誌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處理教學內容的原則

一、本課程的教學應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主線。闡明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的基本問題。

二、教學應根據初中三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進行。不能要求過高過深,要善於運用具體生動的事實說明道理。要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認真貫徹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中存在的認識問題。

三、教學應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情況作辯證的、曆史的分析,既要把成績講夠,又不要回避問題,使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艱巨的探索、實踐過程,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前途充滿信心。

教學內容要點

一、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我國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二、經濟建設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心

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

勤儉建國,艱苦奮鬥。

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

三、經濟體製改革

改革經濟體製,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進程和成就。

經濟體製改革的複雜性、艱巨性。

四、對外開放

對外開放的必要性。

對外開放的主要形式。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則。

五、社會主義建設與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與經濟建設、改善人民生活的關係。

實行計劃生育、控製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按照“四有”要求,提高整個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七、社會主義民主建設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安定團結是建設民主政治的前提。

改革政治體製,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八、社會主義法製建設

社會主義法製建設的重要意義。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

簡介民法通則、婚姻法、繼承法、經濟合同法等法律中的有關內容。

九、青年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責任

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素質優良的勞動者和各種層次的大量合格人才。

正確對待升學和就業。

黨和國家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

高級中學《科學人生觀》改革實驗教學大綱

教學目的和要求

一、通過教學,使學生正確認識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懂得人為什麼活著和應當怎樣做人的道理,處理好個人和社會的關係,端正對人生的態度,明確人生的方向,為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奠定基礎。

二、在教學中,要密切結合中學生的思想實際,著重講清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理想、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態度等根本問題,培養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初步學會運用科學的思想方法來正確分析、理解和對待有關人生的問題。

處理教學內容的原則

一、在教學中,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以人生觀教育為主線,把人生觀教育和世界觀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注意選用中外曆史和現實生活中有教育意義的榜樣和事例,著力於對學生進行正麵教育,抵製和克服錯誤人生觀的影響。

三、注意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心理特點,采用啟發對話、討論等方法,加強教學的生動性、針對性,並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提高觀察分析能力,用學到的人生觀的道理指導自己的行動。

教學內容要點

一、中學生要逐步樹立科學的人生觀

探索人生是青年健康成長的需要。人生和人生觀。科學的人生觀。

中學生要樹立科學人生觀。

二、個人和社會

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及其相互關係。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全麵認識個人和社會的關係,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

樹立為人民服務思想,發揚集體主義精神。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的關係。

三、人生的理想

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共產主義理想是人類最崇高的理想,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最高理想和現階段共同理想的關係。正確認識個人理想和社會共同理想的關係。

改革是時代的潮流。繼承優良傳統,勇於革新。艱苦奮鬥,把理想變為現實。

四、人生的價值

人生價值的含義。對人生價值的種種看法。

人生價值首先在於對社會的貢獻。貢獻和索取的關係。

實現人生價值的條件和途徑。

五、人生的自由

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正確認識人生自由。自由和法律、自由和紀律的關係。絕對自由的觀點是錯誤的。

六、人際關係

社會主義社會人際關係及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正確對待競爭和協作、感情和理智、友誼和愛情。

七、人生與成才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各種類型的人才,人才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成長。

要正確認識幸福和犧牲、成功和失敗、環境和毅力的關係。

八、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主觀必須符合客觀。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聯係地、發展地看問題。分析矛盾的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事物發展趨勢,把握前進方向。

勇於實踐。理論聯係實際。堅持真理,修正錯誤。

高級中學《經濟常識》改革實驗教學大綱

教學目的和要求

一、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狀況和經濟發展目標,懂得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重要意義。了解我國的經濟製度、產業結構、經濟體製和當代世界經濟狀況;初步學會分析常見的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的正確方法。

二、要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講解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改革的基本知識。要把經濟知識的教學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教育和共同理想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懂得:中華民族的振興,美好未來的創造,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勝利,要靠全體人民的努力,歸根到底要靠廣大青年繼往開來、腳踏實地、艱苦奮鬥。

處理教學內容的原則

一、要按照高級中學教學的需要,講最基本的和學生能夠接受的經濟知識。注意說明學生最關心的經濟問題。

二、教學內容的次序要便於教學,注意各部分的聯係和銜接,不要求理論體係的完整和嚴密,講解每個課題不能過深過細。教學內容的基本線索是:從我國的經濟現狀和發展生產力所要解決的曆史課題出發,圍繞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講解關於完善我國的經濟製度、合理調整產業結構、改革經濟體製以及當代世界經濟狀況等方麵的基本知識。

三、要從經濟現象入手,由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由近及遠地分析經濟問題,以啟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觀察經濟問題的正確方法。

四、要用材料說明觀點,實事求是,以理服人,編寫教材要留有餘地,以便教師實行啟發式教學和采用對話、討論等方法,組織學生接觸社會,進行參觀和調查。

教學內容要點

一、我國經濟的現狀和發展目標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所有製結構。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的狀況。

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生產力所要解決的曆史課題。

中學生學習經濟常識的意義。

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商品生產的產生和發展。自然經濟轉變為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

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貨幣的產生和貨幣的基本職能。價值規律。價格。

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商品經濟。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力發展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重要意義。

三、我國的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以家庭經營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製。農業的技術進步和提高農民素質。發展糧食生產,控製人口,保護耕地。

發展農村商品經濟。合理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和鄉鎮企業。我國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的轉移。

四、我國的工業

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發展消費品工業,加強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

工業的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的意義。

五、我國的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商業、服務業、金融業。

六、我國的企業

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社會主義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我國企業的多種經營方式。

增強企業活力。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競爭和企業的經濟效益。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和提高勞動者素質。

七、分配和消費

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國民收入及其分配。積累和消費。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共同富裕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消費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我國生活消費的構成。生活消費要適合我國國情。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

八、國家對經濟的管理

我國國民經濟的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我國的價格政策。

我國國民經濟管理的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九、我國的對外經濟關係

我國對外經濟關係的發展。對外貿易、技術交流和資金交流。中外合資、合作企業、外商獨資企業。

我國經濟特區的建立和發展。經濟特區的作用。對外開放的城市和地區。

十、當代世界經濟的概況

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問題。

戰後發展中國家民族經濟的發展和困難。

蘇聯和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經濟改革。

高級中學《政治常識》改革實驗教學大綱

教學目的和要求

一、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了解國內和國際政治生活中一些常識;初步掌握馬克思主義政治科學的一些基本觀點;初步認識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政治製度的本質區別。

二、通過教學,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和世界的大事,樹立正確的政治觀點和初步掌握觀察、分析社會政治現象的科學方法;懂得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的重要性;增強政治責任感,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

處理教學內容的原則

一、教學內容要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和學生思想認識的實際出發,聯係當代國際和國內政治生活中的一些重要問題,有的放矢地闡述馬克思主義政治科學的基本觀點。

二、對各種社會政治現象的分析,要堅持曆史的、辯證的觀點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現實政治生活中的問題。

三、應將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和階級鬥爭的觀點滲透到有關的教學內容中去。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講授的詳略,各地可因地製宜。

四、要適合高中學生的思想、知識水平,理論問題不宜講得過多、過深、過細。

教學內容要點

政治常識的基本內容。學習政治常識的意義和方法。

一、國家的性質和職能

國家和國度。國家的階級性質。資本主義國家是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一個國家,兩種製度”。

國家的職能由國家性質所決定。資本主義國家的職能。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家職能。

二、國家的形式

國家的結構形式。單一製和複合製。

國家的管理形式。資本主義國家的管理形式。資本主義國家的“三權分立製”。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製。

三、兩種不同性質的民主。

資本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我國的選舉製度。

政治體製改革的主題是建設民主政治。

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是一個逐步積累的漸進過程。

四、政黨製度

政黨的性質。政黨在國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資產階級政黨掌握國家政權的主要形式。兩黨製、多黨製、一黨製。“多黨輪流執政”的實質。

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領導是政治領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人民政協。

五、民族問題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是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

六、宗教問題

宗教的本質和作用。當代世界主要宗教。

我國目前的宗教概況。我國對待宗教的基本政策。

反對封建迷信。

七、當代國際關係

和平和發展問題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

我國處理國際關係的基本原則。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國際組織的分類。聯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