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短句互換的一條規律》
句式的仿寫屬於“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中的語言應用。語言應用,看起來是一種單一的能力考查,我們也經常發現學生在語言表達中存在著思維單純、想象貪乏、語言蒼白以及不良的做題習慣等這樣或那樣的現象。實際上,語言應用正體現出學生的理解、想象、組織與表達等方麵的能力。本文也就想以上問題並結合多年的教學實際,談談仿寫句式的點滴感受,以求幫助學生獲得一點“打魚”之法。
首先,句式的仿寫考查的是積累,是想象,是文采,是涵養。
人常言,書到用時方很少。當一個問題擺在麵前的時侯,你卻不知從何說起,不知說些什麼。有時即使捕到點點滴滴,也隻是隱隱約約,不知典出何處,不知詳情細節。在這種心態下動筆答題,難免失誤。
如例1:在下麵一段文字中的橫線上各仿寫一個句子,句式必須與句(1)和句(2)相同。
曆史是一麵鏡子。(1)假若當初商紂王也能廣開言路,察納忠言,何至於落得個身敗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場呢?(2)反過來說,如果當初齊威王不采納鄒忌的諷諫,又怎能取得“戰勝於朝廷”的結果呢?
所舉例子要圍繞“曆史是一麵鏡子”來展開闡述,同時又要審清句子(1)(2)正反對比的特點,該題是典型的仿寫題,句子結構十分清晰,重點考查的是學生的知識積累和語言組織能力。曆史上象決紂王這樣的昏庸無能、一意孤行、倒行逆施的國君多的是,像楚懷王、秦穆公、宋襄公、吳王夫差、隋煬帝,明曆史上二十任皇帝就有十七個暴君,開國黃帝朱元璋就是首出屈一指的暴君。相反,能夠虛心納諫,任人唯賢的上層人物也舉不勝舉,就我們書本上學過的除鄒忌外,《觸龍說趙太後》中的趙太後、《勾踐滅吳》中的勾踐、《諫太宗十思疏》中的唐太宗、《信陵君竊符救趙》中的信陵君、《毛遂自薦》中的平原君、《殽之戰》中的晉襄公等等。有了這樣的知識儲備和積累,組織答案就水到渠成。
(參考答案:(1)假若當初蔡恒公虛心聽取扁鵲的勸告,何至於病入膏肓而一命鳴呼呢?(2)如果當初唐太宗不能聽魏征的逆耳之言,又怎能出現“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呢?)
光有積累顯然也是不夠的,正如一袋米,一籃菜,如何把它加工成可口耐品的佳肴,這需技巧和方法,更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表達力,這裏想象與文采就很重要了。試想一個思維不暢,想象貧乏,缺乏文采的考生,很難在千軍萬馬的考場上脫穎而出。相反,那些思維活躍,想象豐富,表達能力強的考生,在短暫的幾分鍾卻能寫出精彩的句段。我不得不說2002年北京和全國的仿寫題是一個好題。
例2:北京考題,選擇某一事物,通過情境表述自己的思想感受。
牆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就小了。
例句運用擬人手法,通過聯想與想象,既寫出自己對特定環境下花的思考與感悟,又寫出了較深的哲理,引人深思,當年就出現許多想象豐富、文采斐然的句子:如:
籠中的鳥!你安於供奉時,自由就沒了。/破繭的蝶!你炫耀環舞時,死亡就近了。/花哨的旗袍!你沉默箱底時,青春就褪色了。/飄落的葉!你化作春泥時,生命就延續了。/老師手中的粉筆!你粉身碎骨時,思想就被點亮了。.......難能可貴的是,有些學生不拘泥於單向的思維模式,采用多角度思維,逆向思維進行立意、聯想,寫出讓人難忘的答案。2002年全國的考題,也出現了很多好的句子:城市是建築的一座圖書館:街道是書架,高樓是圖書,汽車、人流是城市的讀者。/森林是樹林的一首歌謠,鳥兒是音符,風兒是旋律,花草、動物是森林的歌詞。/油畫是描繪在畫布上的音樂,線條是躍動的思想,色彩是絢麗的旋律,山川、人物是跳著的歡快舞蹈的音樂。/一棵樹是一座工廠,根係是倉庫,枝幹是管線,片片綠葉和新芽是製造氧氣的車間。......
考生們從自然到生活,從學習到欣賞,用他們獨到的慧眼,捕捉到一個個火花,在考場上燃成一環環耀眼的光環,向世人展示出非凡的語言才華和深厚的文學涵養。這些學生理當成為學習中的姣姣者,考場上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