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歌曲創作學習探索(1 / 3)

中學生歌曲創作學習探索

一、從這裏開始起步

歌曲是一種藝術形式,除去歌唱家們演唱的音樂會藝術歌曲和歌劇中的詠歎調,以及由合唱團演唱的多聲部合唱曲外,還有許多歌曲的體裁品種和人們的文化生活關係密切。比如:民間歌曲、兒童歌曲、群眾歌曲、通俗歌曲等等。或許你已經欣賞、哼唱過許多這樣那樣的歌曲作品,或許你還參加過合唱隊演唱過許多合唱歌曲。歌曲是那樣富有魅力,一首好的歌曲,它的美妙旋律會使人們陶醉,使人們久久不能忘懷。人們若是愛上了歌曲,我們敢說,他今後的精神生活一定比別人豐富、幸福!

有時候,你自己哼唱了幾句,覺得不錯,想記下來,於是便想到,如果自己也能作曲,該有多好啊!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當然,學習作曲也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努力。哪怕是初步的,我們想開始學習也要有一個最起碼的條件,這就是:(1)你曾經唱過、聽過相當數量的各種形式的歌曲;(2)識簡譜,會用簡譜把自己想出、哼唱的旋律正確地記下來;(3)學過一點初步的樂理知識,比如什麼叫節奏、旋律啊,什麼是音階、調式,什麼是調……等等;(4)如果你還學過點樂器,那就更好了。我們想,就從這裏開始,我們給大家講一點學習創作歌曲的基礎知識。

二、要有感而發

寫歌、唱歌、聽歌是人們的一種精神生活和意識形態的活動,和其他姐妹藝術一樣,歌曲也是從豐富多彩的生活,通過作者的提煉、和藝術加工而形成的。這裏要講明一個道理,就是生活也是歌曲創作的源泉,這個認識對我們學習創作歌曲的同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每一種藝術都有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所以,歌曲雖然可以敘事、可以說理,但她最拿手的則是抒發情感。你聽那《黃河頌》悠長而高昂的歌頌,《血染的風采》的情意綿綿,《義勇軍進行曲》(即《國歌》)的戰鬥激情,不都是作者從生活中選擇、提煉、概括出來的生動逼真的情感流露嗎?所以,不管是什麼手法、什麼體裁品種的歌曲,作者都是把想反映的事件、內容轉化、升華為典型的、集中的感情形態,並且和自己的情感、態度結會,產生一種想寫歌的“衝動”,才能進行創作。這就叫“有感而發”。

一個人的生活經曆愈豐富,生活的感情體驗愈深切,對於創作歌曲就愈有利。沒有“感”而寫歌,是不可想象的。

歌曲是一種由詞和音樂相結合的藝術形式。歌曲的產生,可以是先有旋律而後填詞,也可以是詞、曲同時構思而出於一人,但更理想的辦法是,先有歌詞而後譜曲。就是說最初我們可以選擇一首自己喜愛的優秀歌詞,為它作譜曲練習。

三、尋找、捕捉典型的音調

你選了一首自己滿意的歌詞,反複閱讀、思考,繼而出聲朗讀,感情油然而生,這時你結合著歌詞哼唱出一個與歌詞相適應的“調調兒”來,當然不一定這個哼唱出的調調兒都理想。於是,你反複哼唱、比較、修飾,最後達到滿意。雖然它還僅僅是一個片段,一個句子,還不完整,但這沒關係。它確實是歌曲思想、感情最集中、最典型的反映,我們可以管它叫“主題音調”,或者就叫它做“主題”。接下來,完成全歌曲,與這個主題息息相關。這個主題必須在節奏、節拍、速度、調式、體裁、風格等方麵,顯示出自己的個性特征,實際上也預示了整個歌曲的風格情調。這個主題,必須是在體驗歌詞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著力用心去挖掘、尋找,有時簡直是“捕捉”而得到的。如果這個主題音調沒有特征,那麼可以肯定地說,整個歌曲的旋律也將是一般化的。

那麼,這個主題音調到哪裏去挖掘尋找呢?或者說你拿到歌詞朗讀後油然而哼出的旋律又是從何處而來的呢?其實,這些音調都不是憑空產生的,更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我們自己頭腦中已經積累、儲藏著的音調素材中選擇加工而成的。隻要是喜歡音樂、有過初步音樂實踐的人,都在不知不覺中積累、儲藏了或多或少的音調素材。這些素材都是在自己過去唱歌、聽音樂、演奏樂器過程中,不自覺地積累起來的。當然,有的是成篇成套的,有的則是零碎的片段,一旦脫口哼出,有時連自己也想不起是什麼時候學會的。好了,當我們知道了這個奧秘,就不奇怪了,而且可以有意地、經常地進行積累。在創作歌曲尋找音調時,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尋找、哼唱、選擇、加工,最後達到自己最滿意、最能符合自己所要表達的意境時,那麼這個有特征的音調,就可確定為歌曲的主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