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學生音樂學習的心理特征與音樂教學(1 / 1)

初中學生音樂學習的心理特征與音樂教學

一、實驗背景

初中時期處於學齡中期,也就是十一、二歲到十四、五歲之間,屬於少年期。少年期是從童年期向青年期過渡的時期,音樂教師必須深入了解這一時期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音樂教育。

二、實驗內容與效果

1、初中學生身心發展與音樂能力發展的特征

(1)初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征。這一時期學生身體發展速度急劇上升,是人一生發展過程中又一個重要的迅速生長時期。這個時期的發育速度快,但不均衡,因此初中學生身體發展缺乏協調性。少年期學生在心理上比童年期也有很大的發展與提高,出現了許多這一時期獨有的特點。比如少年期學生的感知能力比童年期有明顯的發展和提高,他們已能夠比較自覺地根據學習的要求去感知事物,感知的目的性增加。

(2)初中學生音樂能力的發展。這一時期他們的音樂聽覺能力比童年期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已經具有相當準確的辨別音階、旋律及和弦的能力。這一時期音樂聽覺能力的發展是人一生中的最佳時期,同時也是培養學生音樂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

初中學生知覺的精確性和概括性也有較大的發展,對各種和弦的結構、性質的理解以及音響的辨別能力更加深入和確切。

初中學生注意力的穩定性、目的性和選擇性進一步增強。注意力已能夠較長時間地集中在感興趣的歌曲和音樂欣賞上,能較長時間的反複練習和欣賞。但他們的注意力需要一定的興趣作為支持,興趣易轉化、不穩定。

初中學生記憶的目的性增強了,思維能力有了進一步發展,情感日趨穩定和深化。個性正處在逐步形成階段。自我意識也有了新的發展。這一切的心理發展都促進了音樂能力的發展。

2、初中音樂教育與教學

初中階段的音樂教育與教學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

(1)注意變聲期的特點,采取綜合課型。

(2)應著重培養初中學生的音樂理解力和鑒賞力以及廣泛的音樂審美趣味。音樂教師還應充分運用課內外的音樂實踐機會,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讓他們在音樂課內外接觸各種不同音樂題材、形式、風格的作品,培養他們多種多樣的音樂審美趣味。

(3)應進一步培養音樂表現力和創造力。音樂表現力包括演唱演奏技巧、樂感、音樂想象和音樂創造才能等諸方麵內容,是運用各方麵技能技巧有感情地再現音樂藝術作品的能力。培養少年具有對唱歌、器樂演奏的表現能力及對音樂的創作能力,是初中音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4)對於學生喜愛通俗歌曲應加以引導。少年期在生理上發生了急劇變化,在心理上仍是處於半幼稚、半成熟的狀態。在這個時期,個性心理特征已有明顯表現,但尚不穩定。自我意識有了新的發展,也逐步學會評價別人和自己的個性品質。他們心懷理想,向往美好未來,對理想人物有強烈的模仿傾向,但並不穩定。在對待兩性關係上,有對異性表現出“朦朧愛慕”或“輕視異性”的特點。正是這些特點,促進了少年生理機能和音樂心理的發展,激起他們對藝術世界探求的熱忱。在這段時期內少年們對音樂的興趣愛好一般表現為:向往古典音樂,熱衷於流行音樂。

對待這個問題不能僅僅以簡單的訓斥來解決。因為少年們的這種愛好是少年特有的心理,如情緒不穩定、自我控製不強、對自己的現狀缺乏認識、對理想的追求、對未來的憧憬等所決定的。此外,這個問題與整個社會文化、藝術狀況,特別是電視、歌星音樂會等都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我們對待這個問題不能單純地“不許唱”。我們不妨有選擇地讓學生唱唱、聽聽,通過聽與唱啟發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比較、評價,讓他們在比較中增強認識能力,提高鑒賞水平。隻有這樣,才能從不同音樂審美經驗中形成正確的審美判斷,培養廣泛的音樂審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