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敏(二十六歲)、敦誠(二十一歲)約於本年離開右翼宗學。
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
曹雪芹三十二歲。是年未見批語。
敦敏、敦誠參加宗學的歲試,均考取,列優等,但未補官,僅敦誠獲筆帖式記名。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
曹雪芹三十三歲時,脂批於庚辰本第七十五回前記雲:“乾隆二十一年丙子五月初七日對清。缺中秋詩,俟雪芹。”是為當時書稿進度情況。脂硯齋實為之助撰。
乾隆二十二年(丁醜1757)
曹雪芹三十四歲時,靖藏本第四十一回有眉批“尚記丁巳春日謝園送茶乎?展眼二十年矣!丁醜仲春,畸笏。”
曹雪芹為幫助“今之有廢疾而無告者,謀其有以自養之道”,約從乾隆二十年下半年或二十一年年初開始寫關於紮繪風箏的工藝美術論著《南鷂北鳶考工誌》,大約到本年初完成。此書與其他講工藝美術的七種——關於金石、編織、脫胎、織補、印染、雕刻、烹調等編,合稱《廢藝齋集稿》。其中“烹調”、“金石”兩冊估計應該是他早年的作品,其餘幾種大概是遷居西郊後所寫,很可能是寫《南鷂北鳶考工誌》前後完成的。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
曹雪芹三十五歲時,雪芹又遷徙白家疃。是年未見批語。曹雪芹本年客夏間遷居白家疃(在西直門外約50裏),蓋了四間茅屋定居下來,直到去世。據敦敏《瓶湖懋齋記盛》(“懋齋”是敦敏的齋名,“瓶湖”即北京宣武門裏西南城角的太平湖)記載:曹雪芹的住處“有小溪阻路,隔岸望之,土屋四間,斜向西南,築石為壁,斷枝為椽,垣堵不齊,戶牖不全,而院落整潔,編籬成錦,蔓植杞藤……”
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
曹雪芹三十六歲時,今存“己卯本”《石頭記》抄本,始有“脂硯”批語紀年。庚辰本第二十至二十八回,有署己卯脂硯的眉批共24條。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
曹雪芹三十七歲時,今存“庚辰本”《石頭記》,皆“硯齋四閱評過”。自第五回起兼有“庚辰秋月定本”或“庚辰秋定本”字樣。應屬脂硯齋評。庚辰有眉批:鳳姐點戲,脂硯執筆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
曹雪芹三十八歲時,重到金陵後返京,友人詩每言“秦淮舊夢人猶在”,“廢官頹樓夢舊家”,皆隱指《紅樓夢》寫作。是年未見批語。
可能此時雪芹前妻已死,約在本年或稍後續娶。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
曹雪芹三十九歲時,敦誠有《佩刀質酒歌》“秋曉遇雪芹於槐園”,記雪芹秋末來訪共飲情況。大約也在本年夏,曹雪芹給敦誠所作《琵琶行傳奇》題詩。楊鍾羲《雪橋詩話》:敬亭嚐為《琵琶亭傳奇》一折,曹雪芹(霑)題句有雲:“白傅詩靈應喜甚,定教蠻素鬼排場。”雪芹為楝亭通政孫,平生為詩,大概如此,竟坎坷以終。庚辰本第十二至二十八回,有署壬午畸笏的眉批共45條。
甲戌本第一回有“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字樣的評語。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
曹雪芹四十歲時,春二月末,敦敏詩邀雪芹三月初相聚(為敦誠生辰)。未至。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
春,曹雪芹四十一歲時,去世。
(注:因考證文獻的不足,學者對曹雪芹的生卒年至今仍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