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誰偷走了我們的安全感(7)(3 / 3)

其實,對於90後而言,被送上雲端的不止給他們遮風避雨的房子,還有曾被稱作心靈的港灣的愛情。搜索跟90後愛情沾邊的報道,正麵的聲音很小,反倒是非主流“自拍門”、“援交門”……全是爆炸性挑戰道德底線的醜聞,他們把性當作遊戲和賺取零花錢的手段,而愛卻難覓蹤影。90後作家桃木棉有一本書叫作《90後愛情:抽煙,傷肺不傷心》,光從標題就很明白地表達出90後的愛情觀:容易上癮,但隻是身體的事情,與心無關。

90後對於愛情的態度看上去玩世不恭,實際上是愛低能的表現。他們這一代人較之80後,獨生子女普及率更高,又成長於中國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社會問題頻出的時期,從小就受到了強大的自我保護教育,比如“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爸爸媽媽不在家不能開門”、“別人給的東西不能吃”……於是他們除了父母以外,對社會和他人缺乏起碼的信任,變得冷漠,很難與他人發生利益交換之外的關係,並很難確定自己有能力把一種關係長期保持下去。倒不如先解決眼前的身體和精神享受實際,至於像抽煙一樣傷身上癮誰在乎呢,隻要不傷心就好。

“愛是一種信仰”,這是60後歌手張信哲對愛的詮釋。從這個角度來說,90後的愛低能又反映出了他們的信仰缺失。什麼是信仰?隻有當信任變得極端化,才會形成信仰。一個對自己都不相信的人,還能指望他去極端信任什麼呢?90後出生的年代,早期下海的那撥人中已經出現了許多腰纏萬貫的成功人士,社會價值觀也隨之改變,理想主義被物質主義打敗。金錢至上的價值取向的種子自他們出生就已經種下。

90後最害怕雲端裏的東西,一切以此來對他們進行教育和批評的行為都是徒勞。不要說他們功利、現實、目光短淺,因為社會強勢壁壘在迅速地板結,留給他們發展的縫隙已經越來越少,越來越小,他們隻能盡可能地去尋找眼前可突破的縫隙,竭盡全力地鑽進去才有希望,否則根本沒有未來可言。

這種緊迫的形勢如同催熟劑一般,逼迫他們早熟,更早地跳入社會的大染缸裏。部分女生中學尚未畢業就開始外出援交給自己掙零花錢或者補貼家用,漂亮一點的認個幹爹;當然利用“青春”迅速致富也不是女生的專利,有的男生也一樣到處求包養。他們還想盡一切辦法迅速成名,另類、怪異、反叛和非主流,可謂無所不用其極。他們希望自己的出位能夠打破凝固和靜態,讓改變發生。當然,這都是個別現象。

然而,早熟畢竟是扭曲而羸弱的,容易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