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謙虛禮讓有良德(1 / 3)

第一節 韓偓出以公心薦相

韓偓(844—941),字致堯,小字冬郎,自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龍紀元年(889年)進士。曆任左拾遺、刑部員外郎、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兵部侍郎等職。昭宗倚重之,欲拜相,固辭不受。後因忤朱溫,兩遭貶謫。又詔複為翰林學士,拒不赴任,入閩依王審知。他十歲能詩,李商隱讚為“雛鳳清於老鳳聲”。詩多感時傷亂之作,頗具風骨。而其《香奩集》則輕薄香豔,開“香奩體”詩風。有《玉山樵人集》。

韓偓性格直率,從不掩飾自己,他曾經說:“士人如果有高潔的品行,就不必用自己的長處來顯示別人的短處,用自己的清高來顯示別人的汙濁。”即使家裏的男女仆役互相爭罵、拉扯以至於跌倒在麵前,韓偓也不斥責他們,說:“如果發怒的話,就是自己多事了!”中書舍人令狐渙做事機智靈巧,皇帝曾想讓他執掌國政,不久又後悔了。韓偓說:“令狐渙家兩代任宰相,對以往的國政很熟悉,陛下已經許諾了他。如果許諾了令狐渙可以改變,那許諾了我就不能更改了嗎?”皇帝說:“我又沒有當麵任命,怕什麼?”韓偓於是推薦禦史大夫趙崇,說他剛正穩重,是朝廷內外的典範。皇帝知道趙崇是韓偓的門生,十分感歎他能如此謙讓。

韓偓性格坦率,什麼事都不掩飾,自己對皇上也是有什麼說什麼。在那個時代,實屬難能可貴,因此他成為皇帝信任的大臣。為了國家社稷,他出以公心地推薦了自己的門生做宰相,受到皇上的敬重。

韓偓與韋莊都是唐代最後一批詩人。當時宦官弄權,軍閥跋扈,昭宗李曄於光化三年十一月被左右軍中將劉季述逼迫退位,囚於東宮少陽院。韓偓與宰相崔胤定策誅殺劉季述。天複元年(901年)正月,昭宗複位,崔胤晉爵為司空,韓偓等賜號功臣。五月,擢升為翰林學士,甚得昭宗信任,屢次召對,問以機密大事,因此為宦官所忌,攻訐韓偓漏泄宮禁中語言,阻止昭宗再召見他。十月,朱全忠逼帝幸鳳翔,韓偓追至鄠縣,見帝慟哭。至鳳翔,遷兵部侍郎,進承旨。三年正月,帝還京師。二月,因為朱全忠所惡,被貶為濮州司馬。臨行時,昭宗秘密與韓偓泣別。韓偓說:“朱全忠比以前那些人更壞,我降官而死,也許是幸事,實在不忍看見他做出篡弑的罪行。”以後又被貶為榮懿尉,徙鄧州尉。天祐元年(904年)四月,朱全忠逼帝遷都洛陽。八月,朱全忠弑帝於椒殿。天祐六年,召韓偓為學士。韓偓不敢入朝,舉家南遷,至福建,依王審知。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卒於南安之龍興寺,終年80歲。韓偓一生的政治生活非常複雜。他和昭宗有心意相通。崔胤是朱全忠的人,韓偓幫助崔胤密謀誅殺劉季述,是借朱全忠之力肅清了宦官勢力。但誅殺劉季述的功臣中也有宦官,這些宦官分為兩派,一派是朱全忠的人,一派是李茂貞的人。劉季述的被殺,造成了新的一派宦官勢力。韓偓和昭宗屢次密談,既為新興的兩派宦官所忌,又為朱全忠所忌。韓偓雖然想為昭宗效忠,內誅宦官,外製軍閥,以保全李唐政權,但他畢竟是個手無寸鐵的文人,對此無能為力。終於被朱全忠放逐,眼看著昭宗被弑,結束了唐代的曆史。

第二節 朱熹讓子訪名師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雲穀老人、滄洲病叟、逆翁。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人。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製。為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儒學大師。

朱熹是南宋時期著名的博學多才的大學者,他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有一天,他把兒子朱在叫到麵前,既嚴肅又親切地對他說:“你現在已經不小了,不能總在家裏,應該到外地去訪求名師,這樣學問才有長進。”

朱在聽了以後,覺得很奇怪,他不解地問:“我常常看到許多人不遠千裏前來向您求教,拜您為師;我也常聽人說,您是當今最有學問的人,我在家向您學就可以了,為什麼您還讓我離開家另去求學呢?”朱熹說:“我小的時候,父親就很重視教育,他在我剛會說話時,就教我認識天地萬物,還教我學習儒家經典。後來,父親因為反對秦檜的投降賣國政策,被趕出朝廷,一病不起。他臨終前對我說:‘你一定要努力上進啊!’我聽了父親的話,後來徒步數百裏求訪名師,長了不少學問。”

朱熹的話使朱在受到很大啟發。朱熹又說:“一個人老在家中,容易被生活瑣事纏住,也被親人嬌慣,這樣在學問上就難以有大的長進。自古以來,都是名師出高徒,光靠父母教誨是不行的。父母學問再大,隻憑父教子學,也難以培養出英才,因為父母很難做到對子女嚴格要求並且持之以恒。所以,你還是遠離父母,千裏求師才對啊!一個年輕人,應該到外麵吃點苦,闖蕩闖蕩才容易有長進。”朱在聽了父親的話,覺得很有道理。過了幾天,他就離開父母,到外地求學去了。

兒子臨走之前,朱熹又想到:孩子獨自一個人出遠門,在外要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對他來說結交什麼樣的朋友,對他的成長影響很大。想到這裏,朱熹睡不著覺,他連夜提筆寫了一段話,專門告誡兒子要慎重交友,他囑咐兒子說:“與他人交往時,特別應該慎重,雖然都是同學,但是也不可沒有親近和疏遠之分。親近誰、疏遠誰應該先向先生請教,聽從先生的指導。大的原則應該是:為人敦厚忠誠講信用,又能改正自己錯誤的人,就是有益於自己的好人;那些諂媚奉承、輕薄放蕩、粗野傲慢,教唆他人做壞事的人,就是對自己有害的壞人。根據這個標準來考察周圍的人,自己也應該能分辨出個大概,再加上向老師請教來進行判斷,那就不會出什麼差錯了。怕的就是你自己胸無大誌,低級平庸,不能嚴格要求自己。那樣的話,雖然你不想疏遠對自己有益處的人,但是也會越來越疏遠了;雖然不想接近那些有損於自己的壞人,事實上卻日益親近了。這種情況必須改正。”朱熹叮囑說:“萬萬不可隨著時光流逝而放鬆警惕,墮落進‘小人’行列。如果那樣,即使再賢良的老師,也沒法拯救你了。”朱在見父親這樣關懷自己,非常感動,他把父親的教誨記在心上,外出求學,進步很快,後來官至吏部侍郎。

朱熹這位南宋時期偉大的儒家學派的集大成者,為了讓子女得到更好的教育,鼓勵子女向更高明的老師求教,其寓意深遠。朱熹這種禮讓成德,並不把自己看得高於一切的品質同樣也值得敬仰。

第三節 王翱焚文書訓孫子

王翱(1384—1467),字九皋。明代大臣。永樂十三年進士,授大理寺左寺正,左遷行人,宣德初擢禦史。英宗即位,升右僉都禦史。出鎮江西,懲貪治奸,七年冬督遼東軍務,景泰四年為吏部尚書,天順間續任,為英宗所重,稱先生而不呼其名。王翱一生曆仕七朝,輔佐六帝,剛明廉直,卒諡“忠肅”。

明英宗時,有位吏部尚書名叫王翱。他一生勤勉正直,襟懷坦蕩,是當時有名的賢臣。

有一回,王翱辦事有功,受到英宗的稱讚和獎賞。退朝之後,英宗的心情還很興奮,越想越覺得王翱這人不錯,自己對他的賞賜太少了。於是,英宗下旨,給王翱的第二個孫子授予一個監生的位置。王翱再三推辭,說自己盡心職守本來是應當應分的事情,怎麼敢一再受額外的恩寵呢?但英宗認為忠誠有功者不賞,國家就沒有清正的風氣。所以,王翱的孫子就進了國子監。第二年秋天,正趕上三年一次的鄉試,孫子有意參加考試,打算考一個實實在在的功名,也好讓祖父安心。可是,他又怕萬一考不好,誤了自己的前程不說,還丟了祖父的臉。

因此,他就私下去“活動”了一下。很快,有人就為王翱的孫子辦了一份證明文書。憑著這份證明文書,就可以去找主考官,保證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他把文書拿去給王翱看,以為祖父準會誇他能幹。沒想到王翱一見文書,立刻把臉沉了下來。“你怎麼可以做這樣的事呢?”王翱嚴厲地責問他。“這並不是靠賄賂收買得來的呀,隻是他們看重我的學問,向考官做些說明罷了。這裏沒有一絲一毫見不得人的事啊!”“我做了一輩子官,官場上的勾當難道我還不清楚嗎?要不是大家看我的麵子,怎麼會給你開出這樣不合規矩的文書呢?假如你隻是個地方上的窮書生,他們能為你做這些事情嗎?”

孫子低下頭去,不敢再爭辯。王翱也緩了緩口氣說:“孩子,你立誌科舉,這是件好事,我當然讚成。如果你能夠憑真才實學去考取,我是絕不會讓你埋沒下去的。可你要是憑這份文書考取優等,那我要為你感到羞恥。你想想,你生在名門,年紀輕輕就有了監生的地位,而那些貧窮的書生苦讀了多年的書,想通過考試得到一個功名,你這一張文書就能把他們頂下去,也許就從此斷送了一個人的前程,難道你忍心這樣去做嗎?”

聽了這一席話,孫子羞得無地自容。他向王翱承認了錯誤,並表示要記住這個教訓。王翱這才高興起來,他把文書舉到燭火上點燃,一邊看著火苗,一邊又對孫子說:“要記住,七尺男兒生在世上,要活得光明正大,堂堂正正!時刻都要以誠實正直來勉勵自己。凡是自己不該得到的東西,決不要去索取;凡是自己力所不及的事情,也不要憑著僥幸的心理勉強去做,這樣,你才能稱得上是個君子。”

王翱認為,要成功,就應該憑真才實學去努力,而不應該依靠權勢偷奸取巧。從中,我們也看到了王翱確實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第四節 寇恂為國禮讓賈複

寇恂(?—36),字子翼。漢族。上穀昌平(今屬北京市)人。出身世家大姓。東漢名將,“雲台二十八將”之一。年輕時任郡功曹,太守耿況很器重他。

寇恂出身於豪強家族,他成年後出任上穀郡功曹,因為才能卓越深受太守耿況的器重。王莽末年,天下大亂,寇恂認定劉秀是統一四方的明主,就勸耿況投奔了勢力並不強大的劉秀。這一雪中送炭的行為讓劉秀非常感動,他當即任命寇恂為偏將軍,封承義侯。不久,劉秀在寇恂等人的幫助下攻取了河內郡,劉秀任命文武雙全的寇恂為河內太守,為自己經營一個穩固的後方。不久,劉秀率軍北上攻擊並州。寇恂精心治理地方,他讓河內各縣講習武藝,練習騎射,陸續為前方製造了百萬餘支箭矢,提供了2000餘匹戰馬,補充 400萬斛軍糧,有力地支持了劉秀的北伐大業。

建武二年(26年),劉秀任命寇恂為潁川(今河南禹縣)太守。寇恂嚴明律法,懲治不法之徒,贏得了當地百姓的稱讚。可就在這個時候,劉秀部下的猛將賈複率禁軍經過潁川。賈複的部將在當地擅自殺人,被寇恂抓獲。賈複知道後並不在意,他覺得寇恂不會為了這樣的“小事”得罪自己,遲早得將部將放回來。可寇恂不但沒有放人,反而在大庭廣眾之下該將明正典刑。賈複把這件事當成了奇恥大辱,但因為公務緊急,他含恨離開了潁川。

不久,賈複率部隊再次經過潁川,他念念不忘寇恂對自己的“冒犯”,就對部下說:“我和寇恂同為國家大將,現在他為了一點小事故意不給我麵子。大丈夫有仇必報,一會兒見到寇恂,一定要將其斬於馬下,才能消除我心中的憤怒!”寇恂預料到賈複對自己懷恨在心,就不想和他見麵。寇恂的外甥穀崇覺得自己舅舅的膽子太小,就對寇恂說:“您不用擔心賈複,我攜帶寶劍跟隨在您左右,賈複如有異動我就解決了他。”寇恂知道外甥誤會了自己的意思,就笑著解釋說:“我不是害怕他賈複,而是不忍心因為私人間的芥蒂耽誤了國家大事。當年趙國大夫藺相如不害怕強橫的秦王卻甘願忍讓老將廉頗,就是出於相忍為國的考慮。”

最終,寇恂命令潁川下屬各縣準備羊羔美酒,對賈複和他所部的將士厚加款待,還親自出城迎接賈複。兩人剛一見麵,還沒等賈複發難,寇恂就稱病告退。賈複想立刻發兵攻打寇恂,可他部下的將士早就又累又餓,也不等他下命令就開始大吃大喝。等他們吃飽喝足後,賈複又想找寇恂算賬,可他的部下喝了不少的酒,一個個已經是東倒西歪,連馬都上不去了。無奈之下,他隻好率兵返回了洛陽。

劉秀聽說了這件事,就將寇恂召回洛陽,準備表彰這位相忍為國的大將。當時賈複也在座,他聽說寇恂要來,就想起身離開,結果被劉秀按在了座位上。等寇恂到來後,劉秀分別抓住他和賈複的手,對兩人說:“現在天下未定,你們這兩隻老虎就私下相鬥,這不是自亂陣腳嗎?現在我親自幫你們化解這段過節吧。”兩人聽了劉秀的話非常感動,賈複向寇恂道歉,兩人從此成為了至交好友。

寇恂為了國家的穩定,對賈複的行為給予禮讓,體現了大將風範和寬以待人的良好品德。我們在處理事情時,也要顧全大局,事事時時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重,以謙恭禮讓為前提。隻有懂得禮讓的人心胸才會寬廣,才能夠成就事業。

第五節 張士選少年讓家產

張士選(生卒年不詳),五代時人。

五代時期的張士選,幼年時就失去了父母,靠著叔叔養育成人。等到張士選17歲的時候,他祖父遺下的家產很多還沒有分過,他的叔叔就對士選說:“現在我和你把祖父遺下的家產分做兩份,各得一份。”可是張士選說:“叔叔有7個兒子,應當把家產分做8份才好。”叔叔不肯,極力主張分成兩等份,然而張士選看到叔叔這樣堅持,更加禮讓。最後叔叔沒辦法,隻好把所有的財產分成8等份。

張士選17歲就被推薦進京城參加考試,同時被推薦參加考試的有20多人。那時有位精通相學的術士指著張士選說:“今年高中狀元的,就是這位少年啊!”同輩的人聽到了,都大笑不已,認為這純屬無稽之談。相士說:“做文章這件事情,不是我所能夠了解的。但是這位少年,他滿臉都洋溢著積了大陰德的氣象,這一定是他做了大善事的緣故,所以我才敢斷定他今年必定高中狀元啊!”結果張士選果然金榜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