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天下大亂(1 / 2)

由於我們上一本小說沒有完全的將王莽篡奪漢朝之後的一係列的事情講述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所以這一部書我們接著王莽這個亂臣賊子的功過講述。在籌備這本書的時候,我也詳細的看了一下許多曆史類的讀物,比如說《資治通鑒》、《漢書》(王莽時代)和《後漢書》等一係列的書籍。

說實話,這裏麵的文章和考據果然帶有著“忠君愛國思想”,都將王莽一致的劃分為“篡漢的首惡”,其實我也不想給王莽翻什麼案,因為他篡漢的事實清楚而明朗,就連我都不得不對他這種行為啐上幾口唾沫,但是我不能這樣做,因為不能隨地吐痰啊。

王莽是王曼的兒子、王政君的侄子、漢朝成帝的表弟,出生於前45年,比漢成帝小了六歲。王莽的一生從漢臣變成了漢賊,這是一個具有天翻地覆變化的事件,可是這樣一個人,我不得不說他的改革十分的有利於未來四百年的發展,但是王莽的“亂臣賊子”是幾輩子都脫不掉的。

那麼我就從王莽五十三歲的登基開始說起。公元8年,王莽篡奪漢朝的國祚,改次年為始建國,廢棄居攝職位和年號。安漢公王莽正式泥鰍翻身,成為新王朝的皇帝,建立新朝。

新朝的曆史隻有十五年,自公元九年開始到公元23年王莽被殺結束,曆經一帝(大家不要笑),一個大王朝支持了十五年,足以證明此王朝還是有功績的,何況是一個人支持十五年。秦始皇再牛叉,他建立的秦朝也隻有十五年,況且秦朝有兩代君主:秦始皇十二年,秦二世胡亥三年。

新朝來源於漢朝,因為漢朝被王莽打成兩截,按照讖緯之學來看,劉邦將白蛇斬於當道是攔腰斬斷,也就是說漢朝也被王莽攔腰斬斷。王莽即位之時已經五十四歲了,所以這種年齡在少數民族統治的時代,可以算得上是正當年,是可以繼續執行開拓命令的。

可是在漢民族統治的時代,這種年齡開拓自己的王朝已算是晚年了,這種晚年開辟的王朝一般支持不長,以後我們講的李淵的曆史就是這個道理,李淵自己是處理政治的,仗都交給了自己的兒子和手下去打,所以這樣的年齡隻適合處理政治,虛權執政,卻絕對不可能在對於政治做什麼大的改革。

王莽就死在這個問題之上,但是他的改革確實有值得後世效法的地方。漢朝的政治已經被外戚糟蹋得不成樣子,所以王莽勢必要進行大規模的整頓。

在《西漢史》末尾,我們已經講述了王莽改革的積極方麵,下麵我們來看一下王莽的改革消極的一麵。

總結起來,王莽改革的消極方麵一共有四點,下麵我一一列舉出來:

1.王莽是第一個敢摸地主階級胡須的人,王莽把漢朝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都改革了一遍,仿古製而創法令,但是他所創造的法令卻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規律,並不是搞倒退,而是完全的超越了那個時候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地主階級那個時候是統治階級,況且那個時候統治階級並不腐朽,你要在統治階級麵前把他們一起幹掉,那麼你就犯了大錯了。

2.王莽曾經使社會各階層、各類身份的人都獲得過實際利益,因而贏得了最廣泛的支持。但在社會財富沒有增加的情況下,這樣的政策完全沒有物質基礎,隻能加速國庫的枯竭和財政崩潰。這些利益還誘發了得益者對王莽、對王莽改製過高的期望,一旦事與願違,這些支持者馬上會變為反對者。知識分子如此,其他階級、階層也會如此。

3.王莽的托古改製,一味的依附古人的見解,他沒有自己的創新,況且那個時代是絕對不能大力度的改革的,而且王莽的性情狂躁、輕於改作,剛愎自用、所用非人,很難使自己的政策得到大大的支持。

4.王莽地緣不好。體現這種不好的,是這位國王常常給別的國家起外號。王莽要匈奴改為“恭奴”、“降奴”,將“單於”改為“善於”、“服於”,改“高句麗”為“下句麗”。他又輕率地決定動用武力,不僅導致邊境衝突,還使數十萬軍隊長期陷於邊疆,無法脫身,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了北方邊疆民眾深重的災難。隨後王莽掀起了空前絕後的改名運動,無論地名、官名、建築名,差不多都改了,而且還任意調整行政區劃和行政部門的職權。這樣改一次已經夠折騰了,王莽卻一改再改,有的郡名一年間改了五次,最後又改還到原來的。官吏和百姓根本記不住,所以每次頒發詔書和公文,都要在新名後注舊名。不但影響效率,造成浪費,而且造成官民心理上的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