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公司從1990年5月在廣東三水誕生,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家擁有多個品牌及眾多先進研發技術,采用輕資產運營的百億級集團公司。企業規模越來越大,單憑個別領袖管理是不夠的,需要引進更多的職業經理人。很多人以為李寧公司就是李寧,這種觀點是不對的。李寧說:很多企業家看上去跟企業是一體的,他們以此為樂。但這是我最不願意看到的。我的能力有限,所以需要構造出一個強大的組織來領導、運營這個企業。我一直在公司推行不要把李寧跟李寧公司混為一談,否則既違背這個公司創立的初衷,也損害我個人的利益。不能因為我毀了企業,也不能因為企業把我毀了。
李寧公司創立初期,幫李寧打理生意的主要是親戚和同在運動隊的朋友,可以說就是一個典型的家族企業。隨著業務前景逐漸看好,李寧開始意識到,剝離家族成員這一步遲早要走,否則公司的長遠發展可能會存在隱患。在清理企業組織成員中,李寧“胳膊往外拐”,讓家族成員作出讓步和犧牲。李寧說:“並不是家族成員沒有能力,而是公司的遠期發展需要盡早奠定一個專業化的基礎,從這個大格局上說,家族成員是作出了很多讓步和犧牲的。”
從2000年開始,李寧公司從各地招聘了各種專業人才,分別擔任產品的生產、研發和市場開發等重要崗位。越來越多的職業經理人成為李寧公司搏擊市場的中流砥柱。2001年,35歲的財務總監張誌勇接任李寧公司總經理,斷續拓展李寧公司的國際品牌之路。李寧認為作為公司的職業經理人,誠信的品格最重要:“(張)誌勇作為管理團隊的職業經理人,基於他的品格(誠信),所以我信任他,也正因為他有這樣的品格,所以不但獲得我的信任,也獲得了董事會的信任、員工的信任。”
李寧認為公司董事長進行公司決策,就是要把企業發展的目標和方向確定下來。李寧喜歡用婚姻作比喻說明他作為董事長的作用:“結不結婚不是我決定,而是我參與拍板決定;而後具體跟誰結婚,怎麼結婚,那就是誌勇他們的事情了。”
至於人才管理要達到什麼標準和目標,李寧認為沒有必要進行過於精細的度量:“做人其實不需要有那麼準確的計劃和目標,否則就會像機器。”
很多企業家雖然引進了職業經理人,但總是不放心,千方百計地讓職業經理人“帶著鐐銬跳舞”,有功勞就是自己的,有問題就是別人的。李寧不同於其他企業家之處,就是他大膽授權,讓職業經理人一展才華。李寧說:“如果說管理,其實我從一開始就沒有天天坐在那兒管理過,我比較喜歡充分授權。即便是在公司治理結構還沒有建立起來的時候,我的授權就相當多。”
李寧公司的人力資源團隊從2001年開始,陸續從杜邦、寶潔、可口可樂等500強跨國企業挖來了一批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大大充實了公司的骨幹隊伍。“既來之,則安之”,李寧公司通過極具競爭力的貨幣薪酬、期權激勵、培訓機會和體育運動福利等,牢牢地吸引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李寧認為隻要企業體製是好的,優秀的人就願意加入,公司也可以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任何組織都不可能滿足每一個人的需求,有些人的需求超過了公司所能給予的範疇,而有時候公司的期待超乎個人的能力所及。組織和個人都在不斷地前進,組織遇到的新困難需要新的人才、新的力量幫助解決,而個人產生的新需求也可以在組織中不斷得到滿足,所以組織的完善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源源不斷地吸引優秀的人才。
關於選人,李寧自有一套標準。李寧認為企業的優秀人才,要有夢想、激情和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認同公司文化。李寧說:“(選人)首先這個人應該有夢想,如果他沒有夢,他做事就沒有激情,就很難持續地把它做得更好。另一方麵,專業技能也是需要的。最後,我們自己有自己的文化,如果能成為公司的一員,就要認同公司文化。你不可能把那些跟你不是很誌同道合的人捏在一起;否則,捏合一年兩年還可能,時間長了就不行。”
2004年,李寧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2331.HK),為公司的發展籌集必要的資金,同時也進一步推動了李寧公司的治理結構優化。李寧認為上市隻代表過去的業績,更大的挑戰還在後麵。李寧說:“慶功會,在我做運動員時每年都開,幾乎每次我都要上台講話。但當我回到台下,我總要告訴自己:成功隻代表過去,未來要從頭開始。過去做運動員,我時時告誡自己忘掉過去的榮譽,輕裝上陣,現在做企業我也是這樣要求大家:上市隻代表過去的業績,未來還有更大的挑戰要麵對。”
為了應對未來的挑戰,李寧積極進行公司治理結構優化活動。治理結構優化的結果就是:完善了供應鏈管理體係,組建了職業經理人管理團隊,製定了內部有序管理機製。內部高效管理極大激發了李寧公司潛在的發展潛力,使李寧公司始終保持國內第一體育品牌的地位,年均增長速度超過30%。
通過優化治理結構,李寧是不是可以脫離公司,獨享清福了?正如商學院教授們和媒體喜歡談論的概念一樣,李寧公司正在上演“去李寧化”。對於這種說法,李寧認為,董事長應該參與公司的重大決策,而日常事務交由職業經理人團隊去完成。“去李寧化”,就是李寧從勞力者變為勞心者,從執行者變為決策者,從解決公司日常次要矛盾,上升到解決公司發展的主要矛盾。李寧說:“首先,我從來沒有脫離公司,我一直都在,公司所有的重大決策我都參與,包括這次進行的品牌重塑。隻不過我不太參與日常的工作,我把它交給首席執行官領導下的團隊來完成。”
李寧如同精巧的造鍾者,通過治理結構優化,讓企業運作有效率保證、有模型參照、有流程可依。這樣即使“去李寧化”,公司也可以運轉得很好。他說:“我既然選擇了做現代企業治理結構,那麼從股東關係到經營團隊的關係,從董事會到經理層到員工的關係,你選擇了這樣的治理方式,自然會有這樣的效率、模型、流程來遵循,所以我不需要天天坐在這裏,公司一樣會運轉得很好,因為結構在這裏。”
李寧認為這所以要進行公司治理結構優化改造,那是因為自身的能力有限,所以要依靠組織機構的力量。為了實現企業有效發展,隻能走上市、優化治理結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