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41.三國之中唯一擊敗過呂布的家夥(2 / 2)

黃巾起義最終還是被許多的地方軍閥剿滅了,但是這場起義也最終將漢王朝的弊病暴露出來,所以參加這場戰鬥的所有軍閥都有了不臣的心思。但是最先起來的,便是袁紹和董卓。袁紹是一個官四代,所以他總想著利用其中的一個地方勢力來穩固中央,這些地方勢力戰鬥力最強悍的莫過於董卓的西涼兵。

袁紹這是引狼入室,董卓這個堪稱梟雄的人是不會允許別人與他分享權力的。直到那位漢少帝被殺,袁紹才真正地感覺到董卓這個人的可怕。

所以接下來我們要講的第三個謎團,是與十三路諸侯息息相關的一個問題:是誰打敗了呂布?

就像我們在《蜀漢英豪》裏麵所講的那樣,劉備、關羽和張飛這三個人根本就沒有參加過討董聯軍,更不會出現“三英戰呂布”的故事。因為主角一方都不在,另一方不會和空氣交戰。

那麼我們就要來看看到底是誰打敗了號稱三國第一猛將的呂布呢?

袁術和袁紹這兩位統帥不會去爭搶呂布的腦袋,因為這兩個人都屬於四世三公的人物,他們是坐享其成的一代人。如果讓他們去為財寶爭搶,那麼有可能實現。但是如果讓他們為戰功去爭搶,那絕對不可能,好好的生活不過,讓他們去拋灑熱血,半點都做不到。

那麼我們回憶一下講第二個謎團的時候提出的那個問題:華雄是被誰殺死的?這個問題在現在很好解答,因為華雄是被孫堅一劍砍死的,那麼接下來的事情就很好解釋了。

呂布看到孫堅殺死了華雄,接下來他衝動的性格肯定會找孫堅拚一個你死我活,孫堅和呂布交戰,但是孫堅的文韜和武略絕不在呂布之下,就這樣,呂布被孫堅打敗。可是僅僅隻有曹操和孫堅兩個台柱子撐著這個鬆散聯盟,遲早會撐不住的,所以在打完這場戰役之後,聯軍開始矛盾重重出現解體的危機。

其實呂布的武功很強,但是在那個真實的時代,呂布不可能拿的是那種方天畫戟,隻可能拿的是一種手戟,所以在東漢時代,不要說一寸長一寸強,因為呂布和孫堅的兵器本身就是半斤八兩,長度相當。

不過羅貫中之所以寫到虎牢關戰鬥的時候,會虛構出“三英戰呂布”的詳細情節,是因為羅貫中畢竟是一個理學士大夫,講求正統,漢朝在之前已經存在了近400年,劉姓當國已經成為了小說的基礎思想。

再說了,以當時羅本先生所處的時代,元朝為少數民族所建立,當時的人將元朝看做是外族入侵之後建立的王朝。韓山童假借宋朝後裔的名義舉行起義,這很容易讓人想到劉備艱辛創業,到了最後三足鼎立的時代,可以看做是元末農民戰爭的後期,朱元璋(小說中的‘曹操’)、韓林兒(小說中的‘劉禪’)、陳友諒(小說中的‘孫權’)對峙。不過朱元璋後期的做法確實有點過分,隨著李善長、藍玉等人的死亡,羅貫中對朱元璋的看法也已經有了改變;另外,朱元璋謀殺韓林兒,斷掉了正統主義理學家的精神寄托,這樣也就促成了曹操的“奸雄”模樣。

從這本《三國演義》中,我們看出的絕不僅僅是簡簡單單的亂世那麼簡單,你還應該看到的是作者生活的時代,這個時代,是他所寫的小說背景的真實原型。羅貫中先生所生活的時代,前三十八年是在元朝時代,那個時候可以說是一片黑暗。

但是羅貫中的一生最後的三十二年,是在明朝洪武年間和建文年間,相對於元朝的兵荒馬亂,明朝顯得比較和平,也可以說是一個盛世。

但是朱元璋犯了曆代君王之中除了趙匡胤和劉秀都會犯的錯誤,那就是過度的清除和自己打天下的那些文臣武將。當然這有可能是為了讓後代良好的操控自己身後的政局,但是普通的臣民才不會管你除掉那些文臣武將的原因是什麼,他們隻看結果。

所以,羅貫中所寫的小說其實就是當代史,因為元朝的壓迫,人民起來反抗,但是在反抗成功之後,統治者又開始清除自己身邊的大臣,這也許就是羅貫中寫這部小說的深刻內涵。

好了,下一講寫什麼,容我自己想一下,因為三國謎團實在太多,尤其是234年之前,謎團是一個接著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