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裏麵,第一個和第二個謎團我們已經解釋清楚了,“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都屬於羅貫中的虛構,畢竟既然寫了第一章,而且寫得出神入化,那接下來就得沿著這種“藥不能停”的道路寫下去,因為就算是紅巾軍起義,除了郭子興之外還有很多的元末軍閥,這一點和東漢末年的曆史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這也就給了羅貫中一個曆史上麵的背景,俗稱“架子”。
三國具體從哪一年開始,文學上麵大多以184年為一個分界點,因為這一年爆發了一場民變,這場民變讓一個擁有五百多萬平方公裏土地的漢朝滑向了最大的深淵——自此以後,漢朝國將不國,民將不民,完全成為了各路軍閥角逐的戰場。
這場民變其實就是黃巾起義,但是他留下的後果卻是那些抵擋黃巾起義的將領慢慢的坐大,就在平定黃巾起義的那一年,靈帝駕崩,接下來便是漢朝的幼君時代,當時的漢王朝執政的仍然是外戚和宦官,所以這一下昏暗腐敗的漢王朝更加走向了地獄。
東漢王朝的宦官和外戚爭鬥,開始於漢和帝時代。漢章帝駕崩的時候年僅三十二歲,這樣的一個皇帝留下的子嗣最起碼也是一個幼童,即使這個皇帝十六歲就有兒子,那在他駕崩的時候,兒子也不過十六歲,這樣的皇帝承擔下來的江山是不穩當的。就算你給他一個三權分立,在他之下,勉強構成一個政治集團的三角形,也無法保證這個三角形能夠永久的存在,而不被長大後的皇帝拆解。
漢和帝即位的時候隻有十一歲,他是漢章帝的第四個兒子。因為年齡幼小,章帝的竇皇後覺得等到章帝百年之後便於操控,所以廢掉了三皇子劉慶的太子位置,另立劉肇為新的皇太子。
要知道主少國疑,等到皇帝年長的時候,外戚執政就顯得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規律了。本身竇皇後執政讓自己的哥哥竇憲、弟弟竇篤出外征伐,就已經是勞民傷財,再加上過分的控製皇帝,已經讓成熟起來的皇帝,慢慢地對這位嫡母不滿了,先前這位皇後廢掉了自己的兄長,讓自己坐上這個沒有自由的皇位。所以這位小皇帝找到了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宦官。
宦官在光武、明帝、章帝三個皇帝時代有了很好地控製,但是等到了章帝駕崩之後,因為皇帝年幼,皇後又主掌朝政,無法對宦官進行有效的治理,這就讓皇帝有了隱形的同盟軍,當然這支同盟軍的力量也是不可小覷的。
不久之後,這支同盟軍就發揮起作用來不僅竇憲被賜死,竇景、竇瑰和竇篤等幾個人被拿下,就連班超也被牽連入獄,就這樣外戚的第一批人被完全斬滅,宦官專權開始。
第二批外戚是漢和帝的第二任皇後鄧綏,不過鄧綏和他的外戚集團屬於那種比較寬和的外戚集團,鄧綏在這個位置上的十五年,是曆任外戚尺度把握最好的。不過鄧綏唯恐整個漢朝被皇帝再帶入死胡同,所以一直不願意交出權力,一直到四十一歲病死之後,皇帝才獲得了那來之不易的權力。不過最後皇帝還是沒有受得了宦官的誘惑,僅僅五年時間,一命嗚呼。
鄧綏以後的外戚個個都失去了應有的本分,閻氏、梁氏兩大家族所組成的外戚集團,最終都沒有保證一個外戚應有的分寸。但是時間總會產生一些有意思的諷刺事件,當梁妠還在當政的時候,她輔佐的第三代皇帝漢桓帝劉誌已經聯合好宦官,準備對梁氏家族下手。
跋扈將軍梁冀被殺,梁太後被迫還政給了劉誌,一個凶猛的家族竟會在一個比較糊塗的皇帝手中,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大的諷刺。漢桓帝劉誌從151年,就開始了自己長達十六年的親政生活。
在親政時代,劉誌任用宦官,導致了朝政的敗壞,原本就出現裂縫的漢王朝此刻內部也已經黴變了。劉誌駕崩之後,接下來上台的就是我們前麵提到的漢靈帝劉宏,這位皇帝並不是劉誌的兒子,但是幹的事情確實和劉誌是很像的。
賣官鬻爵是劉宏最喜歡幹的事情,對於每個官階應該付出多少兩金子,劉宏都對此做了很詳細的估量。在現代,劉宏可以去做一筆大的生意,但是作為皇帝這樣整可就不這麼和諧了。大官為了湊齊上任的金子,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這樣就產生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黃巾起義。
本身在東漢中期就有一個叫做“張陵”(自稱“張道陵”)的人創製了一個名字叫“五鬥米道”的道派,所以張角張寶張梁三個人也是依靠這樣的名義結交了很多的難民,最終舉行了起義,並且在最初的幾年,給漢王朝不小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