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17.半途而廢的曹孟德(1 / 2)

我們上一講講到了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平馬超和韓遂的叛亂,也就是平定西涼兵勇的戰役。

可惜由於篇幅限製,導致了第二件事情和第三件事情隻能放在這一講上麵寫,各位不要懷疑,實在是一個講稿上限隻能是六千字,況且這份講稿經過刪減之後,到了課堂上麵也就是三千字左右。

說起曹孟德,確實夠冤的。本來懷著統一漢朝、平定中原的大誌向那些敢於自立為王的人發起進攻,可是當時的人確實不理解他的行為,當然誰又能甘心自己打下的那一畝三分地變成一個省、一個市或者一個自治州呢。

不光是當時的人不理解,現代人更不理解曹操的良苦用心,這個我會在曹操最後一講中為大家說明。因為曹操的性格具有兩麵性,但這種兩麵性有時是可以用時間來界定的。

曹操下一步要征討的是偏安江東一隅的孫權,因為征討馬超和韓遂的目的就是穩定後方,後方穩定了,戰爭才可以發動。

備戰期間,曹操曾讓阮瑀代筆,給孫權寫了一封軟硬兼施的信件。信件的內容不得而知,隻是上麵提出的條件確實很符合曹操的腹黑心理:1.如果您能夠在統治集團內殺死張昭,在外麵可以攻殺劉備,我可以保證江東之地永遠是你的,並且我可以給你加官進爵;2.你如果不忍心殺上一代侯爺(指孫策)留下來的顧命大臣(“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那麼你就隻殺劉備就夠了。

孫權是何等人也,他能夠穩居江東絕不是像戰國時期的韓國國王那樣,隻是靠著申不害的變法維持著國家。他當然不會買曹操的賬。為了抗擊曹操,孫權早已經將自己的治所從京口轉移到了秣陵,也就是從鎮江遷到了南京,並且起了一個很好聽很霸氣的名字,叫做“建鄴”(因為和後來的一位皇帝的名諱犯衝,所以去掉了右耳旁)。此刻,孫權有采納了呂蒙的建議,在濡須口建立軍港(對這段曆史的講述和人物評價,詳見第七季)。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月,曹操率領大軍,號稱四十萬(真正的意義,大家都懂),征討孫權。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軍挺進濡須口。

曹操隻經過三個月就進入了孫權的軍事港口,這樣的速度就算是現代大規模戰爭曆史上麵也是罕見的。可見曹操的準備並不是那麼充分的,因此在對天時地利這方麵的估計也是不足的。

孫權天天在曹操陣門口叫戰,但是曹操就是不出來。因為曹操也是人,他知道,陷入被動的軍隊如果挽救敗局,那是得實行“拖”字訣。

此刻孫權明顯已經知道曹操的想法了,所以乘了一條快船,到了曹操的寨門前,要親自看看曹軍的陣勢。曹操一看,這了不得了,孫權大搖大擺的進入自己的水寨,這明顯的是吃了豹子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