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16.曹操的少謀(1 / 2)

馬上就到二十講了,曹操和漢獻帝這一個合體章節還真是夠難講的。除了我預計的前麵幾講的曹操征伐傳,我們隨後還得回到朝中,去看一下那位小皇帝。

赤壁之戰後,曹操在軍事上麵主要做的是三件事情:1.西征馬超和韓遂;2.攻打孫權;3.討伐張魯。

首先說的是西征夢。事情發生在建安十六年(211年),這是赤壁之戰後曹操第一次大規模用兵。此刻的曹操也學聰明了,他明白孫劉聯盟已成為了氣候,一時半會解決不了。

馬超和韓遂擁兵中原,遲早是必須除掉的勢力。孫權由於兩個人聯合,但是周瑜去世這件事情的阻礙,導致了聯合的中斷。

雖然周瑜的死並不是我們這一講的重點,但是我們還是得來辨析一下。雖然《三國演義》上麵講得天花亂墜,實際上周瑜的死就是四個字——水土不服。

其實諸葛亮和周瑜基本沒有見過麵,周瑜相當於總司令,軍銜相當於大將軍;諸葛亮相當於下士,也就是高低不同,兩個人永遠見不了麵。

《三國演義》中的“三氣周瑜”,是後世杜撰的。周瑜的胸懷並沒有那麼的狹窄,隻不過為了彰顯諸葛孔明的特殊身份和聰明才智,所以才故意寫出周瑜的壞。

建安十五年(210年)十二月,周瑜提出奪蜀(劉璋)、並張(張魯)、聯馬(馬超)的建議,所以這讓曹操感到了危機。次年一開春,曹操準備對馬超和韓遂動手了。

雖然曹操有心征討他們,但是無奈他們沒有謀反跡象,又是曹操推薦的命官,曹操這一次可犯愁了,所以曹操急需一個借口來征討兩個人。

這年三月,曹操命令司隸校尉鍾繇西征張魯,命令征西護軍夏侯淵出河東與鍾繇會師共進。

我們都應該知道的是,當時馬超和韓遂兩個人的主要兵力在關中,張魯的主要兵力在漢中。攻擊張璐,必然要經過馬超和韓遂的防區。所以此令一出,反對的人很多,這裏麵就有治書侍禦史衛覬,倉曹屬高柔。

所認為的恰恰是馬超和韓遂之類的家夥皆是赳赳武夫,胸無大誌,不過苟安一時而已。張魯遠在深山,道路不通。朝廷勞師遠征,恐怕還沒有滅掉張魯,反而驚動了馬超和韓遂,那就麻煩了。曹操聽到這些勸諫,反倒感到很可笑。如果讓馬超和韓遂反了,正中他的意思。

對於這件事情,我們的裴鬆之老先生有話說,因為他所注引的《魏書》裏麵說過,出這種主意的是鍾繇,原因是他認為馬超和韓遂“外雖懷附,內未可信”,應該借口討伐張魯來強迫馬超等送人質(脅取質任)。

曹操讓荀彧去問衛覬,但是得到了反對的回答。但是曹操認為既然是鍾繇自找事做,那就由他去好了。結果關西果然發生大的叛亂,曹操隻好帶兵前去平叛,死了幾萬人才暫時將叛亂平息下去,於是曹操開始後悔不聽衛覬的言語。

如果大家還以為這是誇大其詞,可以去看一下董卓進京時候西涼兵的士氣,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

其實我還是認為這件“明討張魯,暗伐馬韓”是曹操的主張,因為曹操雖然不如他手下的七大謀士(前期六大謀士再加一個司馬仲達)足智多謀,但好歹也是熟讀兵書。

曹操依據的是一則“伐虢取虞”的典故,目的就是逼反馬超和韓遂,在以王者的意誌前去討伐。

說法孰真孰假,我們暫且不討論了。反正鍾繇軍隊一動,關西十部在馬超和韓遂兩個將軍的率領下真的反了。他們糾集了十萬人的部隊,準備和曹操開戰了。

想睡覺就有人送枕頭來了,曹操這下可以名正言順的“挾天子以令不臣”,馬超的智商不高(三國之中智商最高的是孔明),所以這一戰曹操必須勝利。

同年七月,五十七歲的曹操親臨前線指揮戰鬥。曹操以為把握住戰爭的主動權就可以將馬超和韓遂滅掉,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張不是跟文明人打,而是跟西戎鬥法了。

閏八月,曹操渡黃河,先讓自己的士兵渡河,自己則在一百來人的保護下在南岸殿後。剛要渡河,馬孟起率領著步兵騎兵殺了過來,曹操卻坐在胡床上麵巋然不動。許褚和張郃等將士見到事情對於自己這一方沒有妙處可言,急忙扶著曹操上船逃跑。

河流湍急,曹操的船在北渡時卻向東漂了四五裏,馬超等人一路的追擊射箭,箭矢如傾盆大雨一樣。將士們也不知道曹操在哪裏,所以各個恐懼異常。等到曹操過河相見,大家都既悲又喜。曹操卻哈哈大笑:“今天差點讓一個小毛賊幹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