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14.曆史決定之戰(2-a)(2 / 2)

其實還有一個漏洞,《三國誌》中寫過:“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的契稅軍,船步兵數十萬”,人數過萬怎麼會隻帶了五千子弟兵呢?

曹操的兵到底有多少萬呢?他自稱八十萬,其實並沒有那麼多。我們大膽的估計,曹軍的人數應該有四十萬左右。

如果隻算參戰人數,恐怕就隻有十萬,因為曹操軍隊的軍餉是一個大的問題,如果將四十萬都派出去,大營內部的防守會很空虛的,孫劉聯軍的大都督周瑜又不是三歲的孩童,他怎麼能夠不趁此機會來一次偷襲呢?

所以說遭遇戰這一種言語隻能說是一家之言,不足采信啊。

赤壁之戰也分為四個階段,而這四個階段相比於官渡大戰的四個階段算是很難總結的,畢竟由於羅貫中老先生的精彩描寫,導致了真假難辨。

第三個問題:這些衍生出來的事件孰真孰假?

簡單的總結一下,這四個階段應該是決策階段、準備階段、交戰階段、最後階段。這四個階段羅貫中先生花了八回的工夫結束了講述,但是文學畢竟不是曆史,就連大名鼎鼎的《三國誌》,有的章節都是浮誇出來的。

這種虛構,一共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曆史上麵根本沒發生過的。比如說“舌戰群儒”、“智激周瑜”、“闞澤獻書”、“龐統獻計”以及“借東風”等等等等。

另一種情況是用移花接木的辦法,或者就是誇張放大了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蔣幹盜書”這一章節就不是無中生有,蔣幹進入周瑜的營帳是在建安十四年(209年),赤壁之戰早已經過去了。

再比如說“草船借箭”,這件事情並不是發生在諸葛亮身上,而是發生在劉備的大舅哥,也就是孫權身上,但是說是借箭,實際上孫權的箭鏃還是十分的多的,所以這件發生在建安十八年(213年)的事情,並不是為了借箭而發生的。

第四個問題:火是誰放的?

關於這件事情,曆史上麵的記載是相當簡略,就連陳壽自己的說法都有點矛盾。

《先主傳》:“孫權派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並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郭嘉傳》:“太祖征荊州還,與巴丘遇疾,燒船。”

《吳主傳》:“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各領萬人,與劉備並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饑餓,死者大半,劉備與周瑜複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

相比之下,我還是比較相信《周瑜傳》所寫的內容的,“當時曹操軍中已經有了疾病蔓延,剛剛交戰,曹操的部隊就開始敗退,把自己的艦隊停泊在了江北,周瑜在南岸與他們對峙。”

裴鬆之先生還在作注的時候,引用了《江表傳》之中的曹操給孫權的信件,當然這也是靠不住的,因為曹操不可能那麼乖巧的燒船自退。

第五個問題:為什麼剛剛交戰曹操就失敗了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留待下一講再說。

請看下集:曆史決定之戰(2-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