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14.曆史決定之戰(2-a)(1 / 2)

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第一出名的戰役,他的地位相當於我們未來要講的淝水之戰,至於為什麼出名,那得多虧了明末四大名著(《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金**》)之一,也古典四大名著(這個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寫了)之一的《三國演義》。

首先我先澄清一下,《三國演義》這本書對赤壁之戰的描寫大多是虛構。比如說“草船借箭”、“借東風”等,其實都查無實據。

第一個問題:這場戰爭的發動者到底是誰?

我們都會以為這件事情的發動者是曹操,因為這次南下,曹操是為了討伐劉表,攻占荊州,這已經在劉琮投降、劉備敗退、江陵陷落一係列的結果之下達成了。所以賈詡覺得曹操應該收手了,所以勸說曹操退兵。

但是曹操覺得打蛇不死會被蛇咬,所以他需要追擊劉備,將劉備消滅之後,消滅江東的孫氏集團,達到一統天下的目的。

所以,曹操如果當真隻是打劉備,那麼孫權(此刻孫策已經死亡,這個曆史事件我們將在第七部講到)就隻好對周瑜說:“周先生,你先打一下曹操試一試,打得贏就打,還能撈上仨瓜倆棗;打不贏,我們就撤,自保江東我們的力量還是綽綽有餘的。”

如果曹操進攻單純隻是為了消滅劉備,那事情好辦多了,但實際上曹操的目的並不單純隻是對落荒而逃的劉備進行清除,所以孫權在周瑜出征前就說出了“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

結論很明顯: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而且發生在冬天。時間在建安十三年的農曆十二月,地點在湖北赤壁(原來蒲圻縣)。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出兵,八月劉表病亡,九月劉琮投降。然後在劉備兵敗江夏的時候,曹操下江東,和孫劉聯軍打了一場遭遇戰,由於各種因素的左右,最終曹操失敗了。

曹操如果進軍如此順利那簡直是神話小說,因為到了十二月,曹操的後續部隊到達了,兵力不會隻有五千。五千精兵是用來打劉備的,如果是對付孫權的那就不對了。

當時劉備做的就是逃奔吳郡,而曹操的許多謀士覺得,孫權必然會殺掉劉備,隻有程昱不以為然。曹操當時的判斷就是孫劉不可能聯盟,但是他失算了,不僅失算了,對方還集結了五萬大軍前來抵抗。

第二個問題:那麼曹操到底帶了多少萬人前來襲擊孫劉聯軍呢?

我們來看一下周瑜救援江東的兵力,周瑜所帶的兵力是三萬,而劉備聽說這個消息也隻能遺憾地說“太少了”,可見曹操所帶的兵力不下十萬。

或者說當十月份的時候,曹操的兵力隻有五千,但是到了建安十三年的十一月份,曹操身邊的兵力就不隻五千了。因為諸葛亮對孫權說過這麼一句話:“曹操所帶的軍隊,是遠處而來的疲憊之師,聽聞他追到豫州,輕騎兵一日一運行三百裏,這就是所謂‘強弩之末不可穿魯縞’者也。”

由此可見,諸葛亮說話的時候,曹操兵力是五千,但是後來就不止這個人數了。

說真的,其實隻要曹操的矛頭所向是孫權,或者劉備捎帶孫權,亦或是孫權捎帶劉備,他就不會如此的輕視敵人。

當陽一戰,劉備已經成為了敗軍之將、驚弓之鳥,五千精兵足可以對付他。但是孫權就不同了,曹操不可能不知道,孫權據守江東,已經是承接父兄基業的人,所以根基已經紮牢,想動他不是那麼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