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擁戴惠帝,蕭規曹隨(3 / 3)

這是非常不容易,也非常了不起的改變。

由於劉肥年歲尚輕,曹參便召集齊國之長老和儒生,開會討論如何讓一向複雜又動亂頻頻的齊國,能返璞歸真,讓百姓生活能安定富足。

各家各派的齊國學者,也提出了各種派別的看法,爭辯紛紛,莫衷一是,也讓曹參深感無法作適當的決定。

後來他聽人推薦在膠西有位叫作蓋公的老先生,深懂黃老治術,立刻托人以厚幣及重禮前往聘請。

其實曹參並不太了解黃老精神,隻是在沒有較好的資訊下,有機會便應盡力去努力。

蓋公也爽快地答應曹參的邀請,見麵後蓋公告訴曹參,治道應該清靜、無為、順應自然,相信人民自己處理的能力,則政治自然會趨於安定。

曹參聽了,頓然領悟,於是立刻令人空出正堂給蓋公居住,以便能不斷向他請教。

此後,曹參在齊周的施政,均按黃老治術的原則行之,安定養民、與民休息,不求自己績效,但求民生安定富足。9年之內,齊國安定繁榮,曹參被公認為管仲及晏子以後的齊國第一賢相。

曹參在這段期間,也學會透視和洞悉世事的高度智慧。蕭何去世的消息傳開,曹參立刻要求舍人作西入長安的準備,並著手移交齊國丞相的職務。

眾人問其故,曹參沉靜地表示:

“我將入京為皇朝的相國,及早準備,以免倉皇失措。”

果然不久便接到劉盈正式詔令,他即刻赴長安,出任相國。

雖然在晚年,曹參和蕭何處得並不好,但臨終前,蕭何還是認為隻有曹參最適合接任相國的位置。

更有趣的是,曹參接任後,萬事無所變更,完全依照蕭何時代的規劃。

不但如此,曹參還非常小心地選擇共同執政的官員,野心或企圖心較大的絕不任用。他特地從各郡國中選出有治理地方實際行政經驗,且木訥又拙於文辭、處事待人厚重、個性穩定有耐心的官吏,將其提拔為丞相府官員,以務實安定的手法來推動政務。

對於那些追求自我聲望、急於表現以凸顯自己、辯才無礙、富於煽動力的官員,他則常斥責之,並冷凍起來,不給予重用。

為了降低行政效率,曹參自己日夜飲酒,以拒絕處理太多的事情。

由於呂後專政,呂氏人馬加速奪權,行政和製度變更的要求很多,曹參一律不理,積壓的公文件數多得驚人。

很多公卿大夫、將領們見曹參什麼事都不辦,便到相國府要求晉見,並且商議公事。

曹參便招待他們喝酒,讓大家都沒有說話的機會,隻要有人想說話,曹參便道:“再喝,再來幹一杯”阻止之。直到喝醉了,什麼建議也顧不上講,便又回去了。

這樣的場合,幾乎也成了常事。

漸漸地,這種什麼事也不辦的喝酒風,成了大家的習慣,連官吏們也學習起這種風習。因此有人密告到相國府,要求整肅這種無效率狀態。

曹參便過去看看是否真有此事。到了現場,曹參不但不幹涉他們,反而參與喝酒唱歌,一起同樂。

他每天花在處理相國府的公事上時間非常少,並且大多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細微的小過錯,曹參都幫助大家掩飾過去,因此每天幾乎都沒有什麼事情。

劉盈當然也聽到曹參荒廢政事的報告。

自從“人彘”事件後,劉盈自己整天喝酒作樂,耽於女色,但政事還有一向認真審慎的蕭何在掌舵,總算不會有什麼大事。

換上曹參就不同了,他也來個萬事不管,整個政務立刻陷入停頓狀態。

曹參的兒子曹窋當時為中大夫。

劉盈便召見曹窋,對他埋怨道:

“你的父親大概欺侮我年少不懂事,所以才會如此的荒唐吧!你回去對他說:‘高皇帝棄群臣而歸天,當今皇上年紀尚小,您為相國,整天喝酒唱歌,無所事事,如此作為怎能成為天下臣民的領導者呢?’但不要說是我講的,看看他有什麼反應。”

曹窋回去後,便等待機會,將以上的意思對曹參作勸諫。

想不到曹參當場大怒,表示:

“你隻要好好侍奉皇上就可以了,怎麼如此多嘴!天下事豈是你這種黃口小兒能懂的!”

並當場依家法,怒責曹窋200下,以示懲戒。

這消息自然很快傳到劉盈耳中,劉盈也大怒,立刻召見曹參。

劉盈當麵怒責道:

“你為何處罰曹窋呢?是我要他勸諫你的啊!”

曹參當然知道是劉盈指示,他處罰曹窋,便是作給劉盈看的。

因此曹參也立刻脫下相國箍帽,辭謝道:

“我所以什麼事都不做是有原因的!”

“這又有什麼道理?”

“陛下自認在聖明英武方麵,比先皇如何?”

“朕哪敢和先皇帝相比!”

“那麼陛下認為我和蕭相國,誰較賢能?”

“老實講,你不若蕭何!”

“是啊,陛下講得非常對,我們是都不如他們啊!如今高皇帝和蕭相國為天下所定的法令已經夠清楚了,陛下隻要垂拱而治,我也隻要謹守職位,遵守既定的法令,不就可以了嗎?”

劉盈立刻醒悟,便說道:

“我知道了,相國就照您的意思去做吧!”

《史記·曹相國世家》最後記載:

“曹參為漢皇朝相國,先後三年,死於任內,百姓歌頌道:‘蕭何製定法律規章,統合整體行政作業,曹參接續其職務,審慎保守製度精神,毫不修改,主政務在清靜無為,讓百姓有段安靜日子好過。’”

司馬遷本人在最後的評語內更表示:

“百姓在經曆秦朝繁苛嚴酷的政治後,曹參以清靜無為與民休息,故天下俱稱其美焉!”

史記的年代離當時不遠,民間對蕭何及曹參的稱讚,以之為當代難得的賢相,應屬事實。

但後代讀史者不免要詫異了,蕭何個性保守,一切簡約,無所作為,曹參更是成天喝酒,消極無為,行政效率低落,這是那能稱得上賢相呢?

不過,民間反映的事實又擺在眼前,這要如何解釋呢?

老子《道德經》中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這的確是蕭何、曹參的最好寫照。劉邦的漢王朝介於周王朝封建製度及秦王朝的郡縣製度中,嚴格來講,是無前例可循的。又因秦皇朝過分中央集權所造成的行政一片混亂,甚至瀕臨崩潰。蕭何因此一律簡化,讓各地方仍有相當自主權,以應付個別情況。

蕭何小心謹慎的規劃,讓中央和地方間取得均衡,但實際上又由於大諸侯王骨牌效應式造反,使中央不得不直接掌控各郡縣。所以當年所謂的“郡國製”,其實隻是配合現狀需要,更改中央集權缺點,所建立的一種特別的製度。由於簡約,頗適合動亂不安的時代,適應力倒算頗強。

不過這套製度實施不久,劉邦及蕭何便相繼去世,幸好大的異姓諸侯也皆已解決,國家還算平定。

曹參接棒後,最重要的任務是要讓這套製度,發揮實際效能。既然蕭何已有明確規劃,並皆已付之執行,曹參隻需全力維持這種狀態,使製度能讓大家習慣化即可。

但這時候卻有另一股力量急速想奪權,以擴充自己勢力,後宮的最高領導者呂後便是這般力量的主導者。

如果不把守好製度,呂後一黨必極力破壞之。曹參對此知之甚詳,因此,他一律禁絕任何改變,一切依蕭何規劃,以確保漢皇朝製度不被呂氏一黨所破壞。

曹參暗示劉盈的也在於此。

如果隨便依需要而變更蕭何的法製,以呂後為主的呂氏黨便有更多的借口更改法律。大家都不動,呂後也動不得,尚不穩定的漢朝新政權,才比較能夠保持住。

蕭何一生謹慎,又多權謀。他在秦漢之交風雲變幻、紛紜複雜的動亂年代中趁機而起,成為一代人傑。後來雖然身居相國高位,曆事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二主,然終得善始善終,不像韓信、彭越等功臣,他們為劉邦效命疆場,立下了汗馬功勞,最終卻落得個身死族滅的可悲結局,這與他們各人的個性是分不開的。

從前麵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知道,蕭何在秦朝時隻是統治階級下層中一員極普通的刀筆小吏。時勢造英雄,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秦末農民戰爭動搖了秦王朝這個封建堡壘。天下動蕩,群雄並起,狼煙四揚,形勢瞬息萬變,這動蕩變幻的歲月也造就了蕭何非凡的治國之才。蕭何輔佐劉邦經過艱難的角逐,最後吞滅群雄,一統河山,建立了劉氏漢朝,功列第一,終於成就了一番事業。

蕭何見識不凡,智慧過人,器量如海。想必在九泉之下的漢高祖劉邦,當初把蕭何列於開國元勳之首也沒有什麼可遺憾的。在中國的五千年的曆史中,做官能做到這種程度,他可稱得上是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