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會裏,皇位之爭是統治階級內部鬥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劉邦晚年,漢朝宮廷內部也發生了一場廢立太子的鬥爭,也就是由誰來繼承劉邦的皇位的爭鬥。劉邦與呂公的女兒呂雉結婚後一共生有一男一女,男的就是後來的漢惠帝劉盈,女的是漢魯元公主,魯元公主後來嫁給了張耳之子張敖。項羽分封天下時,將劉邦封為漢中王,劉邦就立劉盈為王太子。可是劉邦後來又娶了一位美麗溫柔的善解人意的姑娘,就是後來的戚夫人。這位戚夫人又為劉邦生下了一個兒子,劉邦給他取名為劉如意,封為趙王,視之為掌上明珠。
劉邦認為太子劉盈太仁慈、懦弱了,不像自己。而這位趙王如意則個性很像自己,因此即使被封為趙王,仍舊讓他經常留在自己身邊。劉邦常到關東視察,戚夫人由於劉邦的寵愛也常常跟在劉邦左右,而劉邦常讓呂後留在關中,並日益疏遠她。劉邦總想廢掉太子劉盈,另立趙王如意為太子,因此,劉邦在位的最後幾年中,廢立之爭就成為當時宮廷鬥爭的一個焦點。
劉邦在剪除異姓王的同時,總結了秦朝滅亡的曆史教訓。認為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秦始皇沒有對他的子孫進行分封。以致最後孤立無援,自取滅亡。有鑒於此,劉邦就陸陸續續分封了九個劉姓子弟為王,以代替異姓王,並殺白馬為盟,立誓:“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這些同姓王,大者連城數十,儼然大國,各鎮一方。但劉邦的諸子,除庶子(非正妻所生)齊王劉肥已成年外,其餘的當時都還年紀很小,實權仍操縱在漢朝中央政府派去的相國的手中,因而他們在這場廢立太子的鬥爭中,劉氏諸王所能起到的影響則是十分微弱。
當時對太子的廢立起關鍵作用的主要是功臣集團的動向,這些大臣多次諫言,使劉邦始終下不了決心。
劉邦想廢掉太子劉盈,衝擊最大的自然是劉盈之母——呂後呂雉了。一次,劉邦召集群臣,想以劉如意代替劉盈為太子,當時大臣諫阻都不能改變劉邦的主意,其中禦史大夫周昌反對最為起勁,呂後對他感激涕零,可是過了不久,劉邦即把他調離朝廷到地方任職去了。劉邦每次朝議都要提及廢立之事,因此呂後總是驚恐萬狀,一夢數驚,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似的。不知道到底該如何辦好。
一次,呂後身邊的一位親信給她獻計說:“留侯張良足智多謀,皇上對他十分信任,總是言聽計從。您何不請張良來,讓他想一個計策。”
呂後於是便派建成侯呂澤去請教張良,對張良說:“你經常為皇上出謀劃策,現在皇上想廢掉太子,你怎麼能高枕而臥、視而不見呢?”
張良答道:“從前皇上多次處於危難之中,幸而能用我的計策。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也就不需要我的計策了。況且皇上憑自己的喜好興趣在兒子之間更換太子,這是極平常極自然的事情,即使像我們這些臣子百般勸諫又有什麼用呢?”
呂澤聽他的口氣是無法挽回了,可他就這麼回去怎麼向呂後交代,想到此便緊追張良不放,一定要他替呂後想一個計策,對他說:“留侯,你一定要為太子想一個辦法。”
張良沉思了一會,對呂澤說:“這件事很難用口舌來爭取。皇上一直在招集天下賢士,可是有四個人總是招而不來。這四個人現在年紀都很大了,他們都認為皇上對人傲慢無禮,所以都逃避藏匿在山野之中,他們認為不應該做漢朝的臣民,可是皇上卻偏偏看重這四個人,你現在如果確實不特別看重那些金玉珍寶,可讓太子親自寫一封謙恭納賢的信,然後派一個能言善辯的人去請他們來,我想他們會來的。如果這四個人來了,就讓他們暫時作為門客侍從,時刻讓他們跟著太子去朝見皇上,使皇上看見他們,那麼皇上必定感到很奇怪,就會詢問他們。皇上一問,知道他們都是天下四賢,那麼這樣對於太子則是一大幫助。”
呂後聽了呂澤的彙報後,便馬上叫呂澤派人帶著太子的親筆信。帶著很重的禮物,謙卑地去請這四個人。這四個人果然來了,暫時住在建成侯呂澤那裏。
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劉邦平定英布之亂回到長安後,病得更厲害了,因此更想廢掉太子,另立趙王如意為太子。張良進行勸阻沒有被采納,從此稱病不再去輔佐太子了。
此時叔孫通對劉邦說:“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獻公由於寵愛驪姬,廢掉了原來的太子申生,另立驪姬生的兒子奚齊,由此引發了爭奪太子之位的禍亂,前後持續了十多年,為當時天下諸侯所笑。再說,秦朝就是因為不早立長子扶蘇為太子,因此秦始皇死後,就使奸臣趙高有機可乘,假造皇帝詔書而立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為太子,使秦朝最後分崩離析,國破身亡,這可是陛下所親眼見到的事實。現今太子仁愛孝順,天下的老百姓沒有誰不知道,更何況呂後與陛下同甘共苦,一起生活了幾十年,可謂患難夫妻,難道可以拋棄嗎?陛下如果一定要廢除嫡長子劉盈而立少子趙王如意,我叔孫通願意先被陛下誅滅!”
劉邦對他說:“你幹嗎那麼認真,我隻不過說著玩罷了。”
叔孫通挺嚴肅地說:“太子,是天下的根本,如果根本動搖了,那麼天下就會人心動搖,就會像開鍋的沸水一樣。怎麼可以拿天下來開玩笑呢!”
叔孫通用死來反對更換太子,劉邦表麵上答應他,但心裏還是想更換太子。
不久,劉邦召開慶功會,大宴群臣。太子侍立劉邦,而那四個人也跟著太子來了。這四個人年紀都已80多歲,頭發胡子眉毛全都變白了,但都穿著十分華麗的衣服。劉邦看到他們,心裏感到很奇怪,就問他們:“你們四個人都是些什麼人?”
這四個人於是上前對劉邦說出各自的姓名,他們分別是東園念、角裏先生、綺裏季、夏黃公。
劉邦聽了大吃一驚,說:“我這幾年一直派人征召您們,可是您們卻逃避我,不肯到我這裏來,可是現在卻為什麼跟著我的兒子呢?”
這四個人都說:“陛下您一向看不起讀書人,對他們傲慢無禮,我們年紀都這麼大了,不願受您的辱罵,所以因恐懼而隻好逃走躲藏起來。後來我們聽說當今太子為人仁愛孝順。對人謙卑恭敬,喜歡讀書人,天下人沒有不願意替太子出死力的,所以我們便來追隨太子了。”
劉邦聽完不由倒吸一口冷氣,心想廢立太子不僅大臣們激烈反對,而且連這些人都願意替太子出力,看來是不能廢掉太子了。想到此,便對他們四人說:“希望四位老先生好好教育保護太子。”
晚上回來,劉邦見到戚夫人,便對她說:“現在幫助太子的人太多了,呂雉的翅膀已經變硬,即使讓如意做太子,我死之後,他們還是不會讓他做皇帝的。”劉邦的無可奈何也就表明了呂後最後獲得了這場曠日持久的太子之爭的勝利。
這樣一場驚心動魄、明爭暗鬥的權力之爭,蕭何在其中又起到了什麼作用呢?從蕭何的經曆來看,蕭何和呂後同在沛縣幫助劉邦起家,劉邦四處征伐,蕭何又是常常輔佐太子劉盈鎮守關中,因此,蕭何自然屬於呂後一黨。劉邦去鎮壓陳豨叛亂時,蕭何又與呂後合謀設計殺掉了韓信,這也說明呂後十分信任蕭何。蕭何作為主要大臣在這場廢立之爭中的態度就顯得十分重要。也正是因為劉邦看到這些主要的大臣如蕭何、張良等人都支持太子劉盈,才使他最後沒有廢掉太子劉盈。劉邦死後,劉盈被立為皇帝,就是漢惠帝。蕭何也因功而繼續擔任漢中央王朝的相國。
這裏有一個問題,劉邦想廢掉劉盈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其實,劉邦之所以想廢掉太子劉盈,主要是怕他死後劉盈繼位,呂後掌權。呂氏的勢力會危及劉家天下。廢劉盈的打算雖因眾多大臣的反對而作罷,但直至劉邦臨終前,他對此事仍念念不忘。
劉邦在擊英布時,曾被流矢所擊傷,回到京城長安,病情變得越來越嚴重了。呂後有次就問他:“陛下百年後,蕭相國身後誰可以代替他呢?”
劉邦回答說:“曹參這個人可以接替蕭相國。”
呂後再問曹參之後誰可繼任,劉邦說:“王陵可以。但王陵這個人太梗直了,陳平可以協助他。陳平這個人智謀有餘,但是難以獨當一麵。周勃這個人沒讀多少書但很厚重,能安定劉氏天下的必是此人,可以讓他當太尉。”
呂後更問以後的事情,劉邦說:“此後的事情就不是你能知道的了。”很顯然,劉邦一直都在考慮如何保住他的劉家天下。
劉盈和劉如意的廢立之爭雖然僅僅是漢初宮廷內部的一場權力鬥爭。但是以後在惠帝統治時期,經過長期的戰亂以後,天下終於安定下來了,漢初休養生息的局麵開始形成了,這對於社會生產的恢複以及人民負擔的減輕是有好處的。因此,蕭何擁立劉盈的做法在曆史上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病逝。蕭何不顧身體衰老,毅然輔佐太子劉盈登上帝位,是為漢惠帝。
劉邦在世時,呂後對異姓諸侯王,非常不安,她認為伴隨劉邦創業的有力夥伴,不可能支持年幼的繼承人劉盈,因此一定要在劉邦去世前加以整肅。韓信和彭越幾乎是由呂後主導殺的,英布和盧綰的造反,也是針對呂後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