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營建長安城(2 / 2)

漢高帝聽了婁敬的勸說,已傾向於定都關中;張良駁斥群臣的一番論證,強調是地理形勢與國家的安危,是對婁敬見解的升華,這就容不得漢高帝再有半點猶豫了。

以從諫如流而著稱的漢高帝,在聽完張良的意見後,當日便下令起駕動身,西行定都關中。

西漢王朝定都於關中的這件大事,便以婁敬和張良的建議被漢高帝采納而成為事實。對於西漢王朝來說,定都於關中無疑是一個正確的抉擇。

丞相蕭何奉命在關中為國都勘選地址。原秦都鹹陽的渭河南岸有個地方叫長安鄉。劉邦聞聽“長安”二字,聯想到他創下的江山應當長治久安,萬代流傳,遂取其吉祥之意,下旨稱新國都為“長安”,命令蕭何營建長安城,修建長樂宮。

長安城位於今陝西西安城西北約10公裏處的渭水南岸的南高北低的台地上,城市平麵大體上近似方形。漢高帝五年(前202年)閏九月營建的長樂宮和漢高帝六年(前201年)營建的未央宮,是都城長安城內最主要的兩個宮殿區。長樂宮在都城南半部分的東側,未央宮在都城南半部分的西側,這兩個宮殿區便占據了主城麵積(約36平方公裏)的三分之一。據考古勘測得知,長樂宮的宮牆周圍超過10公裏,未央宮的宮牆周圍近9公裏。此外,城內還有九市和160閭,分布於地勢低窪的北阪。

長安城牆全部為版築的夯土牆,牆基底厚16米,現存高度達7米以上,城的方向基本上為正南北,城牆周長25公裏,前麵有3個城門,四周共有12個城門,城門上建築有城門樓。城中貫穿南北的安門內大街長5.5公裏,稱謂馳道、禦道,屬於皇帝專用,街道寬45米,禦道寬20米。

未央宮是建築於高台上的宮城,作為大朝之用占全城麵積五分之一,平麵呈方形,前麵約2公裏,四麵辟門,南麵端門正對長安城南牆上的西安門,是宮城的正門。端門北的未央前殿,是未央宮的主要建築。前殿平麵闊大,呈狹長形,它是將龍首山崗地削成平台,作為宮殿的台基,即所謂“宮基不假累築,直出長安城上”,氣勢雄偉。《三輔黃圖》稱前殿東西50丈(120米),深15丈(35米),麵積比北京故宮正殿太和殿大一倍以上。前殿的夯土基址至今仍矗立在地麵之上,南北長約340米,東西寬150米,由南至北次遞增高,形成3個大台麵,北端高出10餘米。站在殿址北部最高處北向,可以望見渭水。

除未央宮前殿外,還有十幾組宮殿。前殿的前麵為廣庭,左右和後方亦建有殿堂,四周另有宮牆圍繞。有東西掖庭宮,北有後宮十四區。諸多小宮猶如眾星拱月,以陪襯主要宮宇的氣勢。露掖庭的西麵為園林,有滄池、漸台(水中台)。未央宮北部建有天祿、石渠二閣,收藏典籍。未央宮東門對著長樂宮的西門,門外建有東闕;未央宮北門外建有北闕。未央宮與長樂宮中間相距一裏,中間隔有武庫。《漢書·高帝紀》所載“蕭何治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與今日考古勘測和發現完全吻合。

據劉歆《西京雜記》所載:“未央宮,周圍二十二裏九十五步五尺,街道周圍七十裏,台殿四十三,其三十二在外,其十一在後宮,池十三、山六,亦在後宮,門闥兒九十五。”這一記載表明,未央宮是由諸多宮殿、台榭、樓閣、園林、假山、池澤並圍繞前殿(正殿)所形成的有統一布局而又規劃整齊、氣勢宏偉的建築群體。未央宮前殿、武庫、太倉這些代表著漢帝國政權、軍權、財權的壯麗建築,意在體現著皇帝的尊嚴和帝國政權的鞏固。未央宮建成後,長樂宮為皇後所居,未央宮作大朝之用。總之,長安城西南隅的未央宮是大漢帝國政權的象征。

在長樂宮、未央宮營建期間,櫟陽仍是帝國的都城。

漢高帝七年(前200年),長樂宮經過整整一年的緊張施工,終於建成。漢高帝在這裏接受諸侯王、群臣對他的朝賀。

同年二月,漢高帝車駕再次來到長安,當時由丞相蕭何主持營建的未央宮已經落成。高帝見未央宮壯麗無比,生氣地對蕭何說:“天下動亂,戰亂連年,百姓疾苦,成敗尚未可知,為什麼將宮室修造得如此豪華過度?”

“正因為天下尚未安定,才可以趁此機會營建宮室。況且天子以四海為家,宮室如不壯麗則不足以顯示天子的威嚴,而且令後世宮室的建築規模不得超過它。”

聽蕭何如此解說,漢高帝轉怒為喜。

未央宮既已落成,漢高帝於公元前200年2月由櫟陽正式遷都於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