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南宮論功,位居第一(2 / 2)

此外,司馬遷還帶著意味深長的語氣說:“隻是由於韓信、英布被誅,才導致蕭何的功勳最為燦爛。”由此可以想象出司馬遷那幅憤憤不平的樣子,恨不得直接指著蕭何的鼻子說“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由此可看出,劉邦是故意揚蕭何而抑韓信。

劉邦剛剛稱帝,尚未封賞功臣之時,曾經問老部下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會得到天下?項羽又為什麼會失去天下?”他自己的答案是善於使用人才:“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我不如張良;論穩定後方,安撫百姓,輸送兵源軍需,確保前線供給,我不如蕭何;論集結百萬之兵,戰必勝,功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位都是當今的人傑,我重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得到天下的緣故。項羽隻有一個範增,卻不能用,所以被我打敗了。”可見在那時,韓信在劉邦心中的分量,即使超不過蕭何,至少也與蕭何不相伯仲。在劉邦的三傑中,張子房精通黃老之學,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自然不願搶當出頭鳥。可見,有資格爭功臣第一的隻有蕭何和韓信了,哪裏輪得到曹參呀!

不過,此一時,彼一時。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劉邦非常明白,在他的三傑之中,韓信是最大的危險分子。所以還不等他坐穩皇位,就急不可待地下手收拾韓信。當是時,劉邦對韓信的“罰”尚且唯恐不足、不重不狠,哪裏還談得上“賞”?實際上,曹參之所以能夠與蕭何爭座位,也是托了韓信的福,沾了韓信的光。曹參還在前秦王朝為吏之時,就是蕭何的下屬,終其一生,才華和成就都遠在蕭何之下,一如螢火之於皓月;在楚漢戰爭中,曹參不過是劉邦派在韓信身邊的副手,或者說是密探,長期隨韓信南征北戰,也不見有什麼出類拔萃的表現。隻是韓信如今陡然失勢,他的功勳也便順勢一股腦地落到曹參頭上,竟然使曹參坐享其成,一夜之間頓成暴發戶,有本錢與蕭何一爭短長。其實君臣都洞若觀火,與其說曹參與蕭何相爭,不如說曹參代表韓信與蕭何相爭。大夥推薦曹參之時,所提供的一個主要理由居然是“身被七十創”,這是什麼理由!其實也就說曹參“沒有功勞,隻有苦勞”啊!在表彰蕭何的功績時,劉邦居然不提蕭何推薦韓信這件事。以劉邦之聰明伶俐,老謀深算,豈能不知“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道理?這個功勞至少不比穩定後方、輸送人馬軍需之類來得小吧?既然要褒獎蕭何,卻又白白放過蕭何的主要貢獻之一,這隻能解釋為劉邦存心將韓信打倒,讓韓信永世不得翻身。最後劉邦提攜蕭何而不是曹參,抑韓揚蕭之意更是昭然若揭。

然而,蕭何也不是徒有虛名。從劉邦打進關中,進軍鹹陽的時候就可看出,別人都忙於擄掠金銀財寶,他卻急進秦王朝的國家檔案館,把秦朝的地圖、賬本、各種文件資料全部保存下來,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資訊,或者信息,最後劉邦奪取天下的時候,對整個天下的形勢,比方哪個地方窮,哪個地方富,哪個地方有多少人,哪個地方人多,哪個地方人少,哪個地方產什麼,哪個地方有些什麼東西,有些什麼情況,了如指掌,靠誰?蕭何。從這一點看,蕭何確實是一個治國的良材,就是做宰相的料。隻有他知道這個資料的重要性,所以沒有了張良、韓信爭功,第一功臣自然就是蕭何了。

也有史學家認為,由於蕭何一直未參與前線戰事,他對戰局的影響力是透過劉邦發揮出來的,參與作戰的官兵很難感覺他的重要性,他的功勞的確隻有劉邦和幕僚後勤人員最清楚不過。因此,劉邦如果過分強調蕭何的功勞,必遭到這些前線將領們強烈反彈。

劉邦到底是個聰明人,所以他采用了逐步讓人接受的方法,以凸顯並確認蕭何的重要性。

先是功人和功狗的辯論,設定蕭何在功勞評鑒上的位置,再拿他和武將中的曹參相比,並透過鄂千秋的說明,由劉邦肯定戰場上的功勞隻是一時,經營後方穩固國力才是萬世之功。

馬上得天下,卻不能馬上治天下。戰時武將的表現固然重要,但天下太平以後,文官的經營功能更值得重視,也隻有文官功能被肯定,製度也才能發揮其效率。

劉邦用心良苦地確立蕭何的重要性,主要目的便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