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複,誌決身殲軍務勞。”這首詩是杜甫《詠懷古跡》中的一篇,寫的是諸葛亮。這首七律高度地評價了諸葛亮前所未有的形象,充滿了敬慕之情,從此諸葛亮的形象便留在後人的心目中。詩中有句:“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這是把諸葛亮和前人作比較,其中“伊”,指伊尹,商湯的大臣;“呂”,指呂尚,周文王的大臣;“蕭”就是漢代第一任丞相蕭何;“曹”就是漢代第二任丞相曹參。杜甫的意思是說,諸葛亮的政治才能可以與伊尹和呂尚不相上下,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軍事才能卻使蕭何和曹參黯然失色。
從杜甫以文韜武略兼長並美的高標準中,明顯指出蕭何缺乏指揮若定的軍事才能,沒有攻城略地的赫赫戰功。當然,這並不是空口胡說的。當年追隨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一班風雲人物,無一個不是這樣認為的。但奇怪的是,漢高祖劉邦卻不這樣認為,在他心目中蕭何是頭號功臣。
公元前202年,劉邦消滅了項羽,建立了漢朝,接著就論功行賞。五月,劉邦在洛陽南宮擺酒大宴群臣。劉邦論功封賞時,由於群臣爭功,所以一年多也定不下來。最後劉邦定蕭何為首功,封他為侯,食邑也最多。有許多功臣憤憤不平,說:“我們身披戰甲,手執兵器,親身參加戰鬥,多的身經百戰,少的交鋒十回合,攻占城池,奪取地盤,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戰功。如今蕭何沒有這樣的汗馬功勞,隻是舞文弄墨,發發議論,不參加戰事,封賞倒反在我們之上,這是為什麼呢?”劉邦卻說:“諸位懂得打獵嗎?”群臣回答說:“懂得打獵。”劉邦又問:“知道獵狗嗎?”群臣說:“知道。”劉邦說:“打獵時,追咬野獸的是獵狗,但發現野獸蹤跡,指出野獸所在地方的是獵人。而今大家僅能捉到野獸而已,功勞不過像獵狗。至於像蕭何,發現野獸蹤跡,指明獵取目標,功勞如同獵人。再說諸位隻是個人追隨我,多的不過一家兩三個人。而蕭何讓自己本族裏的幾十人都來隨我打天下,功勞是不能忘懷的。”群臣無言可答。
諸侯分封完畢,接著是排位次。群臣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餘處戰傷,攻城略地,功勞最多,應排第一。”
高祖已經委屈了功臣們,較多地封賞了蕭何,也就沒有再反駁大家,但心裏還是想把蕭何排在第一位。正在遲疑未答,旁有關內侯鄂千秋知得高祖意思,便近前說道:諸臣所議皆誤,曹參雖有攻城得地之功,然不過一時之事。陛下與楚戰爭五年,中間兵敗脫走,喪失士卒,不計其數。蕭何常由關中遣兵充補,每遇陛下危急之時,蕭何不待詔令,常發數萬之眾,前來接應。
當楚漢相距滎陽,為時甚久,軍中並無現成糧草,蕭何常由水道運糧供給,不致缺乏。陛下雖屢次戰敗失地,蕭何常能保全關中,以待陛下,此乃萬世之功。今雖無曹參等百餘人,於國家無所缺損,國家不賴曹參方得保全,如何欲以一旦之功,加於萬世之上?據臣愚見,蕭何宜列第一,曹參次之,方為公平。
高祖聽鄂千秋之言,正合其意,心中大喜,連連點頭稱是。
於是命將蕭何列第一位,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又說道:“吾聞進賢當受上賞,蕭何雖然功高,必得鄂君一番議論,然後更明。”乃封鄂千秋為安平侯。所有蕭何兄弟子侄十餘人,皆賜食邑。並想起從前為亭長前往鹹陽時,各人皆送錢三百,獨蕭何送錢五百,比他人多二百,遂加封蕭何二千戶,以為報答。
在軍事上,蕭何沒有像韓信那樣戰功累累,無戰不勝;在謀略上,他沒有像張良那樣“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但為什麼在劉邦的心目中他是頭號功臣呢?對此司馬遷說他是別有用心啊!
《史記·淮陰侯列傳》評論道:如果韓信能夠學“黃老之道”,“不伐其功,不矜其能”,表現得謙虛一點,那麼他對於漢家的功勳可以比擬於周朝的開國功臣周公、召公、呂尚等人。而在《史記·蕭相國世家》中,司馬遷僅僅把蕭何比作西周輔佐文王、武王的閎天和散宜生。由此可以看出,韓信的成就並不是蕭何能夠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