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西征入鹹陽,不要財寶要圖籍(2 / 3)

劉邦恍然大悟,拍著張良的肩膀說:“有子房在,吾無憂矣!”劉邦當即叫來周勃。周勃是劉邦的同鄉子弟兵,深得劉邦賞識,西征途中每有大戰,劉邦都令其充當先鋒。劉邦叫他帶領人馬,走小路繞到嶢關後麵,突然發起攻擊。

此時,秦軍以為投降即已平安無事,根本沒有防備,突然受到攻擊非常慌張,趕緊棄關撤退到藍田(今陝西藍田縣西)。劉邦軍隊連獲大捷,士氣高昂,乘勝追擊,繞過嶢關,穿越蕢山,在藍田徹底打敗了這股秦軍。在進軍關中時,劉邦即號令軍隊所到之處不得擄掠,所以關中百姓非常高興,秦軍迅速瓦解,劉邦部所到之處,勢如破竹。

就這樣,作為偏師的劉邦軍為援趙主力掃清側後,在戰鬥中迅速發展,取得了西征戰役的一係列勝利,為最終先於項羽進入鹹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206年1月,劉邦大軍抵達霸上(今西安市東25裏)。霸上自古就是鹹陽、長安附近的軍事要地,占領了霸上,鹹陽就成為囊中之物。

此刻,秦軍主力被殲於河北,秦之心腹被掏於關內,秦朝政權已成為一個熟透了的果實,就等劉邦摘取了。風雨飄搖的大秦帝國,在一片肅殺之中還能支撐多久?劉邦撚須虎視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王朝,嘴角浮現出一縷不易察覺的冷笑:“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今日且看鹿死誰手。

此時,公子嬰剛剛即位,秦朝的土地已經變得十分狹小,於是改帝為王,重立新元,不再實行秦始皇既定的封號:二世、三世直至萬世地叫下去。孤立無助的子嬰也不幻想實現秦朝昔日的輝煌,僅僅希望能維持一隅,苟且偷生,繼續過著平安優裕的日子。不久,前方逃回大量兵卒,戰報雪片似地飛來,這讓公子嬰和群臣徹底清醒了。當劉邦越過嶢關,直逼鹹陽的時候,公子嬰知道自己離退位的日子不遠了,但是他還不甘心,試圖做最後的掙紮。

朝堂之上,公子嬰問計群臣,群臣竟無一人發言,空蕩蕩的大殿上一片死寂。很快,劉邦就送來了招降書,公子嬰平靜地接過,看過之後緩緩抬頭:“昭告天下,秦國向楚軍投降。”子嬰命人拆去禦駕上的華麗裝飾,自己一身縞素,乘上白馬拉的素車,脖子上套著繩子以示自己該服罪自殺,密封了皇帝的玉璽符節,手捧封好的皇帝玉璽和符節,伏在軹道亭旁向劉邦投降。秦朝就此滅亡,此時,距公子嬰即位僅僅46天。曆史上把這一天作為秦朝紀元結束的標誌,從這一天開始使用漢紀元。

進城後,劉邦一行徑直走進了秦宮巍峨的前殿,坐在禦座上的劉邦儼然以關中王自居,當年“大丈夫當如此也”的感慨,今天似乎變成了現實。劉邦手下的將領們好奇地東摸西看,遇到喜歡的能拿走的東西就隨手揣起,劉邦也不製止。

有人建議先殺子嬰,以絕後患。樊噲首先說:“暴秦荒淫無道,殘害百姓,不殺子嬰難解我心頭之恨。”其他幾位將領也隨聲附和。“且慢!”蕭何見狀,忙擺手製止,然後對劉邦抱拳說:“子嬰不可殺,我軍剛入關中,立足未穩,秦地人民本來就很害怕,不了解我們的意圖。假如殺了子嬰,勢必加重百姓的惶恐,也給沛公您留下惡名。”蕭何的分析入情入理,文臣武將紛紛點頭稱是。劉邦說:“先生所言甚是,當初懷王派軍西進,是因為我寬容大度,不嗜殺,每到一處都能安撫百姓,收服民心。況且子嬰已經投降,殺他不吉。”於是便將秦王子嬰交給了主管官員處置。

劉邦環顧左右,十分滿意,麵帶微笑:“我們都是窮苦人出身,出生入死轉戰南北,今日進宮,福祉不淺。”張良聞言一怔,正想上前說什麼,劉邦已經離開座位,擺擺手說:“大家都回營去吧。”眾人早已按捺不住,紛紛走出殿門,到各處遊玩,還有不少將領加入到搶劫的行列中。

劉邦素有好色之名,看到輝煌壯麗的秦王宮,他眼花繚亂,戀戀不舍,產生了安逸的思想,於是一頭栽進富貴溫柔鄉,想留下來在皇宮中居住,對於外麵發生的混亂竟然全然不覺。張良見狀非常著急,就找到樊噲說明利害,二人一起去見劉邦。樊噲劈頭便問:“沛公是想擁有天下,還是做個富家翁就知足了呢?像這樣豪華奢侈的享受,正是秦朝滅亡的原因!希望您回軍霸上,不要再留在宮裏了。”從樊噲對劉邦的此番提醒來看,此人雖是屠夫之流,但是他對漢室的功績,他的膽識和才智絕對不在張良、蕭何、韓信這三傑之下。

劉邦的優點是知人善任,判斷力準確,別人說得對他就能聽從。於是劉邦似有覺悟,但是確實舍不得離開,張良進一步勸說:“秦無道,所以沛公能進入鹹陽,您來是為了誅滅暴秦,為天下人鏟除殘民之賊,應把撫慰人民作為根本。現在剛剛進入秦都城,就要安享其樂,這即是人們所說的‘助紂為虐’了。況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希望您能聽取樊噲的勸告!”張良用秦朝滅亡的教訓,再次給劉邦敲起警鍾,這時劉邦便幡然醒悟,當即起身,下令封閉府庫宮室,不準任何人擅自進入。他立即率領部隊撤離鹹陽,返回霸上,城內隻留少數軍隊維持治安,鹹陽的秩序很快恢複正常。

這個時候,蕭何在忙些什麼呢?原來蕭何正在派人盡收秦丞相、禦史府律令圖書。

按秦朝製度,丞相佐助皇帝,處理國家大事。禦史大夫則相當於副丞相職位,具體負責對外監察各郡禦史,對內接受公卿奏事,按章彈劾。除軍事大權之處,秦朝的丞相、禦史大夫幾乎總攬一切朝政。禦史辦公的地方就叫禦史府,他手下的屬官禦史中丞具體負責掌管全國的圖籍律書。

蕭何在沛縣為官多年,他當然知道這是政府一個要害部門。劉邦入鹹陽時,諸將大多忙於爭搶金帛財物,隻有蕭何搶先進入秦丞相禦史府,把律令圖書都收藏起來,這樣就使劉邦對於天下的關塞險要、戶籍多寡、強弱形勢、各地的風俗民情等都能了若指掌,心中有數,後來,在楚漢戰爭中,劉邦之所以能料敵製勝,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有利條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當時入關諸侯,最有勢力的自然是劉邦和項羽,然而劉邦與項羽比起來則又相差懸殊。項羽擁兵40萬,號稱百萬,且是擊潰秦軍主力,久經戰火洗禮,無堅不摧的精銳之師。劉邦當時是10萬人,號稱20萬,且未經曆大規模的殘酷的戰爭洗禮,因此雙方強弱之勢明若觀火。而此時老謀深算的蕭何,已經暗中在為下一步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作了一個及時而必要的準備。

後來的事實證明,項羽兵入鹹陽後,放火將秦宮室燒得蕩然無存,如不是蕭何的事先收繳,這批寶貴的檔案文書豈不一同被化為灰燼?

在樊噲、張良以及蕭何的勸諫與輔佐之下,劉邦從秦宮室、帷帳、狗馬、重寶、美女的誘惑中清醒過來,作出了“還軍霸上”的正確決策。否則,項羽統率幾十萬大軍來到後,沛公的命運可想而知。

霸上即白鹿原,據說曾有白鹿在此棲息而得名,這是陝西省蘭田縣北的一片台地。公元前225年,王翦率領60萬大軍伐楚,秦始皇親自出鹹陽,就在這裏送他。18年後,霸上到處飄揚著楚軍的旗幟,“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讖言在此得到了驗證。

此刻劉邦誌得意滿,儼然以關中王自居。首先劉邦對軍隊內部將士進行了封賞,封盧綰為長安君,劉交為文信君,樊噲為賢成君,曹參為建成君,灌嬰為昌文君,酈食其為廣野君,酈商為信成君等。之後命蕭何“監督庶務”(相當於現在的秘書長);劉交和盧綰“傳言語諸內事隱謀”(相當於機要主任和參謀長);夏侯嬰是“太仆”,就是劉邦的侍從長兼戰車部隊指揮;樊噲是“參乘”,實際上就是禦林軍司令。這一幹人等各司其責,共同輔佐劉邦。

隨後,劉邦把關中各縣父老、豪傑召集起來,鄭重地向他們宣布:“秦朝的嚴刑苛法使諸位深受其害,比如批評朝政得失的要滅族、相聚談話的要處以死刑等,這些都不合理早就應該廢除。懷王跟諸侯有約在先:誰先進入關中,誰就做關中之王,當時幾路大軍一起出發,結果是我先入關,所以我就應當挑起管理關中的重任。現在我和諸位約定,不論是誰,都要遵守三條法律: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要判罪!其餘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廢除。”父老、豪傑們一聽,登時群情振奮,紛紛表示擁護。

這就是成語“約法三章”的由來。約法三章中的章就是條目,此三章比之秦法簡約了何止千百倍。雖然有矯枉過正之嫌,但是非常時期自有非常時期的做法,劉邦就是要用這簡約的三章法律和秦朝嚴苛的法律製度進行對比,從而獲得民心。客觀地說,秦律的製定是我國古代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秦朝統一六國,製定秦律,是必然。沛公入鹹陽,為安撫百姓,約法三章也是必然,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

劉邦接著說:“我到關中,就是要為民除害,不會對你們有任何侵害,請不要害怕!官吏和百姓要像往常一樣,正常生活,安居樂業。我把軍隊撤回,駐紮在霸上,沒有其他企圖,隻是想在這裏等待其他各路諸侯,共同商議善後事宜。”劉邦隨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下到各郡縣、鄉村去巡視,安撫民心,宣傳、講解“約法三章”。

秦地的百姓正在惶恐中,聽到劉邦的告諭,都很欣慰,對劉邦更是感激不盡,紛紛獻出牛羊酒食,慰勞士兵。劉邦推辭不受,他說:“倉庫裏的糧食很多,並不缺乏,我們不能要百姓的東西。”人們更加高興,他們現在什麼都不怕,就怕劉邦以後不做關中之王。劉邦也什麼都不怕,就怕做不成關中之王。因為劉邦出身寒微,來自社會下層,了解人民心理,他更知道統治者必須獲得人民擁護的道理,這就是他入關後即“約法三章”,稱帝後又重製律令,頒布“漢律九章”的思想基礎。正是由於堅決執行約法三章,劉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擁護和支持,才能最後取得天下,建立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