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前193年),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攻克鹹陽後,他接收了秦丞相、禦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製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起了重要作用。蕭何采摭秦六法,重新製定律令製度,作《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協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高祖死後,他輔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諡號“文終侯”。
蕭何乃一刀筆小吏,能乘勢而起,擁立沛公,後又勸劉邦避項羽鋒芒,屈尊漢中王,立穩腳跟,徐圖天下。他慧眼獨具,月下追回韓信,使“漢初三傑”到了劉邦一人手中。漢王朝初定,他治國安邦,建法立規,更有“蕭規曹隨”之譽。
蕭何素來謹慎,又多權謀,他在秦漢之交紛紜複雜的動亂中趁機而起,後來雖然身居高位,曆事二主,終得善始善終。在他聲勢煊赫之時,他購置田產都選在窮鄉僻壤,不作高堂大屋。他說:“子孫後代如果賢惠,可以學我的節儉;如果不爭氣,也不至於被權勢之家奪走。”這個例子說明他考慮身後事時仍然表現得十分謹慎而又經過深思熟慮。
蕭何死後,曹參繼任丞相,一切公務悉照舊章,照例而行,清靜治民,樂在其中。長此以往,一些朝臣便在惠帝麵前參奏他因循苟且,惠帝也疑心他倚老賣老,便召見曹參問其緣故。曹參反問惠帝道:“陛下自思聖明英武,能及先帝嗎?”惠帝被問得漲紅了臉,答道:“朕年未成冠,且無閱曆,如何及得先帝!”曹參又問:“陛下視臣及得蕭丞相嗎?”“朕看來似乎也不能及。”惠帝答道。“陛下說的正是!伏思先帝以布衣起家,南征北討,方有天下。若非大智慧,大勇毅,焉能至此!蕭丞相明訂法令,中具規模,行之已久,萬民稱頌。今陛下用臣為相,隻要能夠奉公守法,遵照舊章,能繼舊業,已屬幸事。若自作聰明,推翻成法,必致上下紊亂,恐欲再求今日之太平,已無可得矣!”惠帝恍然大悟。這就是成語“蕭規曹隨”的來曆。就這樣,曹參位相3年,極力主張清靜無為不擾民,遵照蕭何製定的法規治理國家,使西漢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日漸提高。
晚於蕭何幾十年的司馬遷寫《史記》時專作《蕭相國世家》,記述了蕭何一生的事跡,並稱他為“功冠群臣,聲施後世”。到西漢末年,漢成帝時續封功臣的後代,其餘的都已經不再追恤,獨獨續封了蕭何的後代,這足以說明蕭何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