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被涮了的秦王楊俊(1 / 2)

楊俊終於如願以償了,從前陣子上書請求出家的時候開始,楊俊就知道,他的父親楊堅一定會有旨意頒下來。楊俊也做好了準備,大不了被和嗬斥一頓,最多是罰俸,而自己又在乎那點點的俸祿麼,秦州本身就是自己的封地,況且自己又是秦州總管,掌管附近數州的軍政大權,隴右一帶說白了和自己的後花園一樣。所謂俸祿,對自己而言連芝麻都算不上,就是全罰光了,又能如何。

至於別的處罰,楊俊斷定是不會有的,自己可是皇帝的親兒子,總不會因為這點事把爵位給降了,那和打自己的臉有什麼區別?況且以楊堅的眼光見識,又怎麼可能看不出來楊俊是在明哲保身呢。其實這也算是楊俊變相的在告狀,‘大哥,二哥鬧得太厲害了,我那個也得罪不起,我申請去當和尚好不好。’所以楊俊斷定也許楊堅會很生氣,但也絕不會因此而嚴厲的處罰他。

楊堅,隋朝的開國帝王,他首先是個父親,然後才是帝王,所以楊俊猜到了故事的開頭,可楊堅終究是個偉大的帝王,心思不是其他人可以揣測得到的,於是楊俊猜錯了結尾。

來頒布旨意的是開皇楊堅身邊的內侍總管李懷恩,而不是內書省的通事舍人。這讓楊俊心中多少有些忐忑。雖然李懷恩是楊堅身邊的近人,極得楊堅的信任,但傳聖旨這樣的事,楊堅是從來不會委派內侍的。

為防止太監幹政,楊堅曾明令不允許太監參與朝政,甚至連太監讀書識字也是不允許的,所以說此次楊堅竟然後讓李懷恩還傳旨,實在是讓楊俊有些猶疑。

聖旨的內容很簡單,一句也沒有提到楊俊請求出家的事情,隻是公布了對楊俊新的任命。‘在襄州設置山南道行台尚書省,任命秦王楊俊為尚書令。’

楊俊在聽到這個旨意的時候有些目瞪口呆,甚至有些欲哭無淚了,多虧他年輕力壯身體康健,要是年紀大的,保不齊會一口血噴出來。楊俊終於知道為什麼是李懷恩來傳旨了,楊堅這道詔令基本上等同於拿自己開涮了。

尚書令,最開始是在秦朝設置的,原本是做為少府的屬官,負責管理少府文書和傳達命令,職權不大,主要是負責宣讀詔書。因為尚書令負責管理奏章文書,直接對皇帝負責,所以是天子近臣,總攬事權。

隋朝的尚書令為正二品,因此,楊俊不但沒有料想的被罰俸,反倒增加了一份二品尚書令的俸祿,但問題是尚書令基本上是一個虛職,在實權上與總管府總管是根本無法相提並論的,更何況還是山南道行台尚書省的尚書令,在實權上更是低了一等。

通常被授予尚書令官職的人往往是皇帝的近臣,為了表現皇帝對他的重新的程度所以便授予尚書令。潛台詞就是‘你辦事,我放心,以後繼續好好幹。’

所以說白了尚書令的作用其實是表現給別人看的,‘你看我是尚書令,我是替皇上辦事的,所以說皇帝信任我,你們都得讓著點我。’

若是其他人能得到尚書令的官職自然是覺得榮耀無比的。可楊俊是誰?堂堂秦王,開皇第三子,他需要一個尚書令來彰顯自己的尊貴和受到的寵信嗎?

所以很明顯的,楊天是在拿楊俊開涮,而且是把腦袋按在鍋裏使勁的涮。顯然這次楊俊又是把皇帝氣的夠嗆。所以楊堅才會把封為秦王的三兒子,扔到了襄州。

傳旨完畢,李懷恩滿麵笑容向楊俊行禮道:“老奴見過王爺,方才職責在身未曾全禮,還望王爺恕罪。”

楊俊麵帶苦笑,說道:“李內侍這話從何說起,王命在身本就應當如此,倒是我這做兒子的不肖,惹父皇生氣了,還勞煩李內侍千裏迢迢走這一趟,卻是受苦了。”

李懷恩陪侍楊堅多年,見多識廣,這皇家的事情又豈是外人能弄得清的,自然不會因為這樣一紙詔書就對楊俊怠慢。連忙陪笑道:“王爺折殺老奴了,為陛下辦事本就是老奴應當應份,那裏敢提辛苦。秦王與陛下乃是父子,血脈相連,就是一時生氣也不打緊,總不會一直記在心上的。”李懷恩環顧左右,道:“陛下還有口諭給王爺,還請王爺單獨接旨。”楊俊一愣,道:“卻是如此麼。”隨即吩咐屬下,道:“此時無事了,你們都退下吧。”微微思量,又對從事中郎蕭讓吩咐道:“將幾年來的案書文卷整理一下,我去襄州,你們大半人是要隨行的,走前要講事物與新任總管交接清楚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