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一個充滿經營頭腦的族群(3 / 3)

派克(WilliamR.Park)提出的企業家十大性格特征則為:1.積極進取;2.待人態度良好;3.領導能力強;4.肯負責任;5.組織能力強;6.勤勉努力;7.真實忠誠;8.堅忍不拔;9.決斷力強;10.具有強健的體魄。

心理學家麥克裏蘭(D.C.Mcllelland)及其同事對企業家的個人特征曾做過深入細致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1.成就的需要,並具有追求成就的內在推動力。2.要求負責,以自己的方式運用各種資源,為目標工作,並勇於對結果負責。3.喜歡適度的風險。設定高效水準目標,並有信心完成它。4.成功概率的認知。通過企業收集的情報判斷下一步方案的可行性。5.為回饋所激動。了解如何進行工作,也希望了解工作的直接結果。如果達到目標或有良好的進展,則身心皆受鼓舞。6.精力充沛的活動能力,付出比一般人多,活躍而積極,並且善於把握時間。7.未來導向。具有高瞻遠矚的目光,其規劃及思考是以未來為導向,力求超越現在。8.具有組織能力。為了使工作有效率,寧願選擇專家而不選擇朋友。9.對金錢的態度。評價金錢的價值不在金錢本身,而是將金錢視為完成挑戰性目標的一個具體象征。

客家人麵臨的不利因素

綜觀以上專家為一個成功的商業人士所開設的“成功秘籍”以後,我們是否感到客家人整體上離一個成功的商人目標還很遠呢?並且,若是部分客家人具備了這樣的素質和條件,那麼他們還會麵對異域的環境和實踐的挑戰,尤其是隻身闖蕩海外的客家人,他們必須嚴格對待下列一些市場因素:一是市場的接觸麵和關係網;二是當地的商業保險機構是否完備;三是有無得力的當地員工;四是技術教育與支持能否跟上;五是如何提供資助與賒賬;六是有無成功的模範人物作為心中的榜樣……至於實踐之中的重重難關,那更是需要“過五關斬六將”,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來。因此,盡管客家人在海外從事商業活動的人很多,但成功者仍然隻占少數,遠未達到猶太人的商業運作水平。尤其是大陸貧困地區的客家,多數人還僅僅從事小型手工業的生產和技術服務,很難有傑出的大企業家橫空出世。

把客家人的性格和現代企業家的性格做過一番對比之後,我們大致可以看出哪些性格有利於客家人經商辦企業,哪些性格是妨礙他們向這方麵發展的絆腳石。隻有弄清楚這些問題,我們才會有明確的前進方向,知道如何揚長避短,目光明確地向大商人大企業家的目標邁進。

發揮團結協作和務實的精神

首先,客家人緊密的家庭倫理觀有利於他們發展現代企業。艾勒塔斯說過:“中國人對財富、榮譽、健康擁有強烈的渴望,對家族與祖先有能力表達虔敬,這些毫無疑問是決定性的文化因素,足以開創出一種勇猛的經濟行動……這是一套引發人民努力工作的信仰和價值,最主要的是一種深化的階層意識,一種對家族幾乎沒有保留的許諾(為了家庭,個人必須努力工作和儲蓄)。”黃光國在《道與儒家思想的轉化力量》一文中更是明確提出:“儒家思想雖然未曾強調發展工業資本主義所需要的‘形式理性’,它所闡釋的‘仁道’卻蘊含有強烈的工作動機。它一方麵鼓勵個人努力工作,節儉儲蓄,獲取各種社會資源,以滿足家人的需要;另一方麵又期許個人勤勉好學,追求成就,以增添本身和自己所屬個體的榮耀。”這種傳統的以家庭或家族為中心的觀念,如果轉化到商業行為上,必然激發現代企業“團隊精神”。有了這種家族式的團結奉獻精神,客家人在商業活動中才能發揮出同心協力的完滿功效。一個單獨的人,無論他是企業經營者還是內部員工,都才能自覺地發揮這種團隊精神,相互包容,共同進步。但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我們這裏所說的家庭倫理觀並不指用人上的“任人唯親”,而是指團結的力量和精神。

其次,客家人勤勞務實的作風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有利於企業的穩步發展。

客家人素以勤勞、不怕苦、實幹而聞名於世,工作起來往往表現出兢兢業業、盡心盡力、腳踏實地的作風。早期客家工商企業界名人,幾乎無一不是這麼幹出來的,從清鹹豐九年(1859年)的“錫礦大王”胡子春到當代香港富家曾憲梓,都是靠勤勞苦幹、務實堅強起的家,之後再通過不斷地開拓進取,最後終於獲得巨大成功,修成“正果”。

五、客家人在創辦大企業上尚缺少作為

尷尬的現實

據有關資料顯示,台灣地區的客家人約占全島總人口的1/5,但是以客家人為主導的企業,以及它們對台灣整體經濟的影響力,卻顯得不盡如人意。據島內財經雜誌——如《天下雜誌》《卓越雜誌》《管理雜誌》所公布的大企業排行榜來看,客家人主導的企業入榜者不多。台灣民營大企業前20位的排行榜中,甚至沒有一個客家人主導的企業。即使在“百大企業財團名單”中,入圍的客家企業財團也沒有幾個。

或許從人口數量、來島時間等諸因素考慮,客家人所經營的企業本來就居於劣勢——如此自找台階好像也說不過去,因為猶太人在美國僅有600萬,隻占美國總人口的3%,而且移居的時間也較晚,但是他們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力,卻已到了舉足輕重的地步。這隻能說明客家人在大企業的經營創辦上還缺乏有效的辦法。

事實上客家人與猶太人在個性特征上不無相似之處,諸如遷徙四方、團結合作、節儉、被人排擠以及有成就的人不少等。但現在猶太人以其卓越的經濟實力已經昂然立足於美國社會,每逢總統選舉、州長議員競爭拉選票,猶太人都是作為被“拉攏”的對象而備受關注的。並且,也少有當權者敢於“得罪”他們。

物質的匱乏和精神的焦慮

為什麼客家人在創辦大企業方麵缺少作為呢?海外及台灣的客家研究者,就這個問題展開過一些有益的討論。範楊鬆先生認為,客家人未在海外建立規模龐大且數量可觀的大企業,其原因主要是“物質的匱乏”和“精神的焦慮”。

物質的匱乏主要指客家人舊居地的土地貧瘠,耕作麵積有限,物產不豐,難以獲得溫飽與安定的生活環境。同樣的,在移居海外時,大部分的資源也已被其他民係占有,隻有少部分遷徙時間較早的海外客家人,擁有相對豐富的資源。因此他們的事業發展才能一日千裏,快速增長,如緬甸的胡文虎、馬來西亞的林紹良都曾建立過國際化的企業集團——但這種現象畢竟隻是極少數,與閩南華僑在海外的總體經濟成就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物質的匱乏同時也導致客家人在職業的選擇上,更加偏向於手工、服務等行業。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台灣客家地區也開始引進高科技產業,許多客籍企業家開始逐漸浮出水麵,如西陵電子的吳思鍾、達德實業的徐進達、賀商電腦的吳京遂等,但在比例上仍遠遠落後於閩南籍或外省籍華人企業家。

精神上的焦慮,則是指客家人曆史上的幾次大遷徙以及移居海外所造成的不安全感和流浪意識。這種焦慮,容易使客家人在遇到挫折和障礙時,常常保持長時間的忍耐、沉默或妥協,而一旦忍耐不住,又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也就是客家人所具有的“既保守又激進、既寬容又固執、既自卑又自大”的雙重性性格。

原鄉意識

也有學者從另外的角度探討客家人沒有更多地創建出大型企業集團的原因,曾任世界客屬總會秘書長的郭春林先生曾指出:“漂洋在外,對一個弱勢民族(民係)而言,其發展根本就有限,然而客家人在觀念上的束縛,才是阻礙其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曾任僑委會主任秘書的楊尚霜則從另一個層麵指出:“客僑在海外賺了錢,不會將資金累積在外、繼續擴充發展反而將其彙資故鄉,接濟家人,致使事業始終無法擴大。”這也是客家人“原鄉意識”的具體表現。

看來,客家人要想在商業領域大有作為,還得努力克服來自自身的一些不利因素。過去因環境所致造成的種種偏差,現在都要及時糾正過來,通過一係列“批評與自我批評”式的反思,相信日本人高木精藏所言“未來亞洲經濟將壟斷在客家人手裏”,不再是一句空話大話。客家人應該有意識地同猶太人展開競爭,以證明自己在經濟理財方麵的特殊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