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者高木精藏曾經說:“客家是一個充滿經濟細胞和經營頭腦的族群,未來亞洲的經濟將壟斷在客家人手裏。”
海外客家人似乎已經向我們證實了上述觀點,由他們創立的商業品牌(金利來領帶、永芳高級化妝品、張裕葡萄酒、虎標牌萬金油)早已風靡世界。
但值得注意的是,客家人中還缺乏比爾·蓋茨那樣的超級大老板,大陸客家地區的經濟水平還比較落後。客家人如何堂而皇之地登上世界經濟的舞台,還是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一、經濟領域中嶄露頭角
日本人的預測
前些年,日本學者高木精藏編過一本書,名字叫做《日本人筆下的客家》,其中有一句話頗值得玩味,他說:“客家是一個充滿經濟細胞和經營頭腦的族群,未來亞洲的經濟將壟斷在客家人手裏。”對於這段驚人之語,人們可能會提出這樣那樣的疑問:首先,習慣於山地農耕生活的客家人是否真的具有經濟頭腦?其二,濃重的小農意識是否會阻礙他們在經濟領域大展宏圖?其三,目前客家人在亞洲經濟中的實力和地位到底如何?其四,客家人在經濟生活中有什麼製勝的法寶嗎?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將有待於我們的深入研究和解答。
海外客家人的經濟成就
暫且不管高木精藏先生的大膽預測是否靈驗,我們還是先來看看客家人在經濟生活中到底有何成就,以便做到知根如底,心中有數。眾所周知,移居海外的客家人在經濟生活中的確有過不少成功的範例:如廣東大埔人張弼士在南洋的大規模墾殖,生產椰子、咖啡、胡椒、茶葉、橡膠等產品,開采錫礦,經營航運、銀行、建築和房產,還在中國煙台創辦過著名的“張裕葡萄釀酒公司”。張榕軒、張耀軒兄弟,姚德勝、胡子春、謝樞泗分別開發印尼棉蘭、馬來西亞(現新加坡)怡保、泰國合艾等都曾輝煌一時,功勳卓著。近現代的胡文虎、胡仙父女,曾憲梓、田家炳、熊德龍、劉宇新、姚美良、餘國春等人在香港、東南亞以及歐美工商界都取得了驕人的業績。特別為世人所矚目的,還有祖籍為廣東大埔的客家人李光耀,他曾成功地治理了新加坡,為實現該國經濟騰飛和躋身“亞洲四小龍”行列作出過巨大貢獻。所有這些實例均告訴人們這樣一個事實,即客家人在經濟領域也應該是一把好手。但總體說來,離統領亞洲經濟新潮流,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二、客家人的金錢觀
王永慶:節約一元等於淨賺一元
客家人向來以刻苦耐勞、勤儉節約聞名於世。就拿現代企業的管理來說,任何一家企業的老板或員工,隻要能刻苦而勤儉地工作,那麼在生產中首先就能節約成本提高產量,在服務方麵也因理智的判斷而能做到細致周到,不鋪張。這樣一來,一家企業的經營就能做到穩步增長。
客家人在為人處事和各種經營活動中,是否給人以“吝嗇”的印象,這一點無法做出準確的數字統計。但總體說來,節儉的品性是大多數客家人所共有的,這是他們在長期的山地生活中養成的習慣,雖然世事變遷歲月流轉,但這種習慣仍如影子一樣隨時緊跟他們。而且,這種品性還時常會在“成功人士”身上表現出來。比如台灣省最大的民營企業“台塑企業”董事長、客家人王永慶說過這樣一句話:“節省一元等於淨賺一元。”台塑企業節約成本和開支的事例隨處可見,大到建廠添置設備,小到王永慶的母親在台塑大樓頂樓的臨時菜園,乃至辦公桌上的信封、紙筆、公文箋,都是絕不浪費,精打細算。其實節儉與現代企業的運作並不矛盾,不該花的錢不花,不該享用的奢侈品不享用,如此方可保證資金的充足。正是由於這種客家人所固有的“吝嗇”作風,才使得台塑的財務狀況一直都保持良好。節儉,也是所有的客籍企業家共有的品性。
一擲千金的慈善家們
但另一方麵,客家人用起錢來又是很慷慨大方的,可以一夜之間把辛苦賺來的錢大把大把地捐獻出去,好像那根本不是錢,而是紙。舉例而言,香港“金利來領帶”服裝品牌創始人曾憲梓夫婦,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先後向大陸捐資一億多港幣,若開出一筆賬單的話,可以列為:20世紀80年代捐贈嘉應大學261萬人民幣、憲梓高級中學1000萬人民幣、中山大學350萬人民幣、廣州中醫學院300萬人民幣;20世紀90年代為籌建中的北京中華女子學院捐資750萬元人民幣,與國家教委合作成立“曾憲梓教育基金”,捐資一億港幣,用以獎勵內地有突出貢獻的優秀教師。
香港“人造革大王”田家炳,曾先後向香港中文大學捐資2500萬元,在台灣捐資5000餘萬元設立“田家炳文教基金”,在北京捐巨資修建現代化的標本館……幾年內,他在海內外的捐資金額已達—億多港元。
“永芳高級化妝品係列”創始人姚美良先生,先後捐給廣州中山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心1000萬元人民幣、華南師大38萬元人民幣、廣東省教育基金會40萬元人民幣;此外還在中國北京、烏魯木齊、重慶、大連、沈陽、長春、哈爾濱、天津、遼寧、武漢、上海、青島、成都、蘭州等20多個省市設立“永芳教育基金會”。自1988年以來,他在中國內地的捐資總額已達到5000多萬元人民幣。
…………
這就是客家人的金錢觀:沒錢的時候“吝嗇”,有錢的時候大方。遷徙的曆史和對“原鄉”故土的眷戀使他們對同類人的疾苦充滿憂患與同情。
與客家人趣味相投的猶太人
有趣的是,聞名世界的猶太人在金錢觀上同樣具有客家人的品性。許多人在提起猶太人時,往往把他們與金錢連在一起,認為他們“愛錢,有錢,也會賺錢,特別是善於用錢來賺錢”。因此有人說,猶太人就是一個“錢的民族”,“真正的猶太人會從稻草堆裏找出金子來”。
作為在遷徙和動蕩中生活了很長時間的民族,節儉也被猶太人看作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美德。猶太諺語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省下一便士等於掙來一便士”——這與“台塑”老總王永慶所說的“節省一元等於淨賺一元”,簡直是一個模子裏鑄出來的。是王永慶照搬了猶太人的“經驗”,還是猶太人汲取了王永慶的長處?或者是這兩個民族(民係)在對待金錢上本來就有一致的看法?正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這一切都顯得不重要。但是你能說猶太人吝嗇嗎?恐怕不能。這隻能說明他們對錢的態度是嚴肅的、有節製的,有時甚至是敬畏的。盡管他們有錢,卻絕不亂花一分錢。
與此相反,還是讓我們看看猶太人是如何大手大腳“揮霍”的吧——1982年,以色列前總理貝金訪問美國,生活在美國的猶太人準備為他舉行一場招待會,歡迎這位為猶太民族的獨立自由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宴會的級別很高,僅用餐券每張就達10萬美元。結果當晚有700位美國猶太企業家西裝革履地前往赴宴,高級轎車停滿了好幾個停車場,而餐桌上的菜肴卻並不算太豐盛。這種現象並不奇怪,因為猶太人中的有錢者實在是多如牛毛,僅在美國一地,擁有一億美元以上財產的家族中,據說猶太人就占了大約1/10。僅這次宴會,美國猶太人就為自己的祖國以色列募集到7000萬美元的龐大“收入”。
批評客家人吝嗇或者猶太人吝嗇的人,在目睹了這些一擲千金的豪邁壯舉之後,還有什麼話可說呢?關鍵是他們並不把錢花天酒地地胡亂花費,而是嚴肅地把它奉獻那些需要錢的人,為家鄉和故土的人們解難。
客家人為什麼想拚命掙錢?
客家人中的一部分脫離自己所熟悉的山地,漂流到海外陌生的島嶼和城市以後,在那些舉目無親的陌生領地,他們沒有既定的社會地位和人格尊嚴,隻有拚命掙錢,才能確立自己在異鄉的地位,才會被人瞧得起。這正如《猶太人與金錢》一書所說:“猶太人若不是因為他們在財政方麵的效用,恐怕早就被消滅殆盡了。”作為猶太人,其境遇比客家人更為艱難險惡,隻有金錢可以給他們提供某種保護。當他們外出做生意遭到海盜土匪劫掠時,錢可以贖回他們的性命;當他們遭到驅逐時,金錢可以換取別人對他們的收留,曾獲奧斯卡獎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就是一個典型例證。從這個意義上說,金錢的確是猶太人和客家人的“上帝”。
特別是客家人在海外的漂流過程中,既不占有政治、經濟、人口的優勢,也不占語言文化的優勢,他們在這幾方麵都處於“弱勢群體”的地位,而要建立自己的社會基礎,隻有金錢的效應來得最快,既直接公正又符合現代社會對人的價值判斷。於是,一部分客家人便憑借他們在幾百上千年時間裏累積起來的理財聚財經驗,利用他們堅強的意誌力和傑出的開創能力,在日益寬廣的商業競爭中如魚得水,率先“富了起來”。這真是“沒有嚴冬寒徹骨,哪來梅花撲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