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研究背景
隨著中國“走出去”戰略的推進,一方麵中國企業挾帶著大量資金,在中國政府和國有金融機構的支持下,大量進入非洲、南美、亞洲、北美甚至歐洲,中國對外投資的步伐近年來大大加快,投資的規模和進入的行業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廣泛;但另一方麵,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變,帶來跨國公司宏觀經營環境的改變,某些改變是如此重大並且影響巨大,這些由政治因素引起的企業經營環境的改變,對企業來說往往是影響最深刻的,而且是企業僅依靠自身的力量往往無法扭轉或改變的。
2004年西班牙埃爾切溫州鞋城被燒事件,2005年中海油被迫放棄收購美國優尼科公司,2009年中鋁收購澳大利亞力拓公司失敗,2011年初北非動亂和中資企業(機構)人員利比亞大撤退事件,2011年9月底緬甸總統宣告擱置密鬆電站項目,蘇丹、尼日利亞、阿富汗等中資公司員工遭劫持、武裝襲擊等事件不時發生等等,都表明政治風險已經成為跨國經營無法回避的重要風險,並一再為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敲響了警鍾。
中國企業缺乏海外投資和運營的足夠經曆。許多實踐經驗表明,我國企業在跨國經營中對所遭遇的政治風險,遠沒有很好的心理和實踐準備,對於可能出現的各種不確定因素無法胸有成竹、從容應對。
那麼,現實社會裏存在著什麼樣的政治風險——從宏觀到微觀,從社會革命、地緣政治衝突和恐怖主義,到監管政策變化以及國有化?我們如何識別這些風險?又應該如何了解我們的企業會在哪裏遭遇這些風險?
2011年初,路透社政治和綜合新聞編輯肖恩·馬圭爾選取的未來一年值得關注的10個政治風險趨勢包括:(1)華盛頓對北京:這在許多人列出的風險排行榜上都位居榜首,而且近幾年來已經成為“全球風險”。(2)老人當政的國家:關注老人執政且沒有明確繼任計劃的國家可能出現的亂象,埃及、沙特、伊朗和泰國都屬於這一範疇。(3)難以量化但很麻煩的可能性:以色列為減緩伊朗朝著擁有核武器方向邁進的速度而對其核設施發動軍事襲擊的可能性有多大?可能性在零到100%之間。(4)經濟至關重要:在增長不均衡、債台高築以及緊縮政策成為流行詞的情況下,西方經濟體要推行成功的政治管理舉措絕非易事。總體說來,歐元區外圍國家無法迅速通過削減開支和增加稅收來填補財政漏洞,隻能靠歐元區較大經濟體,特別是德國的政治意願來讓這些國家不致破產。這造成了政治上的不確定性。(5)危機反衝力:街頭暴力引人注目、吵吵鬧鬧、令人害怕。歐洲會出現反緊縮政策的抗議活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出現了實實在在的下降,這導致與政治演說不和諧的憤怒聲音出現。(6)選舉前的姿態:舉行選舉的前景幾乎和即將到來的選舉一樣會扭曲決策。法國、美國和俄羅斯都將迎來選舉。(7)國家風險: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風險,哪裏是安全的?土耳其執政黨可能會在即將到來的選舉中贏得第三個任期,從而繼續推行有利於增長的改革舉措。有些地方要回避,比如蘇丹,1月的全民公投可能將這個非洲麵積最大國家一分為二。還要避開尼日利亞,如果4月的選舉和以往一樣混亂,可能會出現大規模騷亂。(8)半島危機:朝鮮看來是最有可能引發重大地區危機的地方。雖然很難說出具體的可能性,不過至少可以說2011年發生危機的可能性大於2010年。(9)“基地”威脅:來自“基地”組織及其支持者的恐怖主義威脅並未走遠,需要繼續留在風險榜上。(10)以字節計的問題“震網”病毒、維基揭秘網的爆料以及利用社交媒體來公布機密信息,這些在2010年體現了計算機和基於互聯網的信息傳輸機製在破壞社會和政治規則方麵所具有的威力。這代表著對隱私的侵犯、企業為保護自身付出的高昂成本以及間諜活動中加入的新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