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幼稚的力量從何而來?(2)(1 / 3)

對剛出生的嬰兒可以說卡哇伊、對足超百歲的老人也可用卡哇伊來形容,連病中吐血的天皇都是卡哇伊的。

還有那些意象性的物品,比如卡哇伊的手、卡哇伊的胸花、卡哇伊的小貓、卡哇伊的校服、卡哇伊的避孕具、卡哇伊的發夾、卡哇伊的小櫻桃印花等。

其實,卡哇伊有時是各唱各的調,如兩人之間的對話:

“這小狗很卡哇伊啊。”

“嗯,對啊。”

其實問的人是在說小狗的臉卡哇伊,回答的人則指的是小狗動作的卡哇伊。

有“詩壇貴公子”之稱的萩原朔太郎,多少年前寫有《青蛙之死》的詩:

青蛙被殺死了。

孩子們圍圈舉起手,

大家一起,

舉起可愛的

沾滿血跡的手。

詭異奇怪的詩句。顯然這裏的“可愛”是指純潔無瑕、幼小、脆弱的意思。他們正因為是純潔無瑕的、幼小的、脆弱的,所以表現出的殘酷性就有一種卡哇伊。你看,連幼小的手都沾滿血跡,典型而成功的卡哇伊逆用。

日本漢字研究專家阿哲次說,女性人名用漢字“苺”,讀音用假名的“いちご”,就顯得卡哇伊。“バラ”用漢字“薔薇”表示也顯得很可愛。雖然筆畫很多,但是醞釀了餘韻。為什麼文字能感覺卡哇伊?這與日語的表意文字(漢字)和表音文字(平假名,片假名)混合使用的構造有關。這樣的構造容易產生餘味。有意味的漢字與作為假名的讀音,相反的東西能自然地同處,給人的感覺就是好玩。

但卡哇伊還可以是這樣。

一塊綠油油大草坪用鐵鎖鏈圍住,形成一個涇渭分明的界線。日本人這一機敏的小小幽默,仿佛在警告人們不得越雷池一步。這比任何強硬的語言或高牆更具效果,因而也是卡哇伊的。

日本人無視前後左右的均衡亦即幾何學的美,他們喜歡的是殘缺美,不和諧,卻具有玄妙的意蘊。因此,一種自然的均衡感反倒油然而生,保持著某種靜謐的、無法言傳的晦暗。但也顯現出了“無思想”的卡哇伊。

京都龍安寺的“枯山水”,不用實際的清水與樹木,而以簡素的沙石與苔蘚來表現大自然中的山水,這是“無哲學”的卡哇伊。

茶室鋪上榻榻米,室內隻有一枝插花,其他全無。但是主人和客人“一期一會”的無常感會彌漫這一靜謐的空間。這是“簡樸卻更加有力”的卡哇伊。

東京大學三浦公亮教授,在1970年發明新的平麵折疊方法。用4個菱形反複折疊,這其中2個是山的折疊、2個是穀的折疊,專門用語叫“二重波形可展麵”。英國折紙協會被這可愛的手工品所打動,便認定這種折疊法為“三浦折疊”。“三浦折疊”的一個最大魅力就在於一張很大的紙,可折疊成很小的便於攜帶便於收納的東西。另外由於用這種折疊法折疊的物品,隻需沿一條軸的方向拉伸即可展開,因此,被用於折疊後發射升空,升至軌道後再展開的太陽能電池板等。還包括有巨大地圖的折疊、商品目錄的折疊,以及還可以實用化到耐壓容器上、罐頭的製作上等。由大往小的折疊,便於攜帶。一個大學教授還在玩紙藝,這是“幼小稚氣”的卡哇伊。

因此,如果要問卡哇伊的力量來自何方,不就是來自於幼小、懷舊、稚氣這構成卡哇伊的三種要素嗎?日本學者四方田犬彥在《卡哇伊論》(築摩書房,2006年)一書中就持這個觀點。

這也反映出日本文化的特質之一的“縮”。而且是很細工的“縮”。平安前期從中國傳來漢詩。日本人見識了什麼叫短小。但到了平安後期,日本人將漢詩短縮成五、七、五、七、七韻的和歌。到了江戶時代鬆尾芭蕉更是將其縮短為五、七、五的俳句。

飛鳥時代日本從外麵帶進將近6000卷的龐大佛經,日本人叫“一切經”。但到了室町末期法然將其縮短為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並倡言每天隻要念這六個字即可。茶人竹野紹鷗創建四貼半茶室,他的弟子千利休再把它縮小成二貼半。

成長、成熟、強大,這是全球近代化以來的普遍價值觀。但是進入21世紀日本倡導的未成長、未成熟、幼稚、弱小,給後現代的人們帶來了重新審視潮流文化的機會。藝術家村上隆2002年在巴黎、2005年在紐約,企畫展示日本現代美術的展覽會上,高揚“幼稚力”大旗,獲得西方人的認同。與自己等身大的作品《Missko2》也拍出了50萬美元的高價,它屬於日本現代美術的最高價。

(六) 從大正到昭和:卡哇伊模樣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