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不在墓前哭泣的含義何在?(4)(3 / 3)

日本江戶時代的佛教,就因此創生出各種佛事,來對應死後的世界。

首先,人死後的瞬間靈魂是凶猛的,這叫“荒魂”。在荒魂中,最為凶猛的狀態是“精靈”。為了不讓精靈出現,遺族就必須非常慎重地祭祀荒魂,使其最後成為“和魂”。這是最好也是最高的結果。日本人將精靈和荒魂的階段統稱為“ホトケ”(hotoke),也就是亡魂的意思。這是死後凶猛狀態的靈魂。其中最為凶猛的時期是49日間或百日間的靈魂,能見到精靈的階段。所以日本人強調追善供養的重要性,就是為了抑止荒魂,創生出和魂,而成為和魂的靈魂,也叫“カミ”(kami),也就是日本式的神的意味。

(十四) 正月,盂蘭盆會和彼岸的真意

新年元旦開始的幾天,日本人也叫正月。這裏的問題是正月單純的就是慶賀新年嗎?

原來在日本正月也叫“歲德神”,是先祖大人的集合靈。也就是說各家先祖大人的集合靈,回到各家的時期也叫正月。

先祖大人回來的神靈記號是什麼?就是“門鬆”(kadomatu)。所謂門鬆就是用鬆枝紮成的裝飾物放置門前。日本人過新年的時候都要在門前放置各自有代表性的門鬆。這是從平安時代開始的風習。如果沒有代表性的“門鬆”做記號,先祖就有走迷路跑錯門的可能。先祖回到家,要做得第一件事就是與子孫們圍坐一起共食雜煮。這也叫“神人共食”。在正月裏使用的筷子,兩端必須是圓形的,表明一方是給先祖使用的。為了迎接先祖的回歸,12月13日家裏必須歲末掃塵,準備祭場等。這在日語中叫“すす払い”(susuharai)。一家之長是舉行祭祀的神主,因此神主必須從12月13日開始忌物,潔白清新,也叫“精進潔齋”。這也就是說日本的正月是先祖大人回歸故鄉的日子。當然現在的正月有許多活人來拜年,當然也就顧不上先祖們了。所以元旦作為歡迎先祖儀式的意義也就漸漸地失去了。

不過,日本夏天的盂蘭盆會也是先祖大人集合靈回歸故鄉的時期。日本語也叫“お盆”(obonn)。但是這裏所不同的是,這個時期回來的先祖是還沒有成為神的精靈與還是荒魂的先祖。也就是“ホトケ”的集合靈的回歸,所以也叫“お盆”。就像12月13日是為迎正月而準備的日期一樣,7月7日是為迎盂蘭盆會而準備的日期。具體地說也就是在家中搭建精靈棚,迎接先祖回到子孫們的家中。先祖回家再回去需要交通工具,所以,在盂蘭盆會期間,日本人的家裏都要準備黃瓜或茄子之類的東西,表示“精靈馬”。先祖們正是騎著精靈馬來去的。黃瓜是表示跑得快的馬,象征從彼世回到家裏是越快越好;茄子是表示跑得慢的牛,象征從現世再回到彼世哪怕能慢點就慢點。這表明先祖們喜歡的仍然是現世,與子孫們在一起,吃喝玩樂,想必有趣,盂蘭盆會屬於日本固有的先祖祭祀。這個根源來自於神道,而正月迎先祖是儒教式樣的再現。

在盂蘭盆會期間的夏季,日本各地還要舉行花火大會。如東京都最有名的隅田川花火大會、東京灣花火大會、神宮外苑花火大會等。花火大會的本質也在於先祖供養,邊看花火,邊緬懷先祖,祈禱彼世的幸福。

這樣歸納而言,如果說日本的正月是為迎接已經成為和魂階段的先祖節日的話,盂蘭盆會則是為迎接“ホトケ”階段先祖的節日。日本的節日都是以生者為中心而規定的,所以不能以迎接死者的理由而規定節日。盂蘭盆會雖不是正式的節日,但是比正式節日更為重要,所以政府機關和公司都會放假數天。

在日本,還有一個在春秋間(3月18日與9月18日)舉行的“彼岸”佛事。據說起源於恒武天皇(737~806年)時期。但這是與正月和盂蘭盆會完全不同的佛教行事,它不是習俗,而是與花祭、成道會等相同的佛教行事。這是相信先祖的靈魂還在沉睡之中,便去墓地供花、供物、詠經、燒香等。這些祭奠雖然也有安慰先祖靈魂及怨靈的要素在內,但在本質上不屬於先祖的靈魂從彼世回來的日子。所以必須分開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