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把思考死的問題叫“始末”。宗教學者山折哲雄就寫有《叫做始末的這件事》(角川學藝出版,2011年)這本書,他認為“始末”是個很形象的說法:生為始、死為末。生死轉換為始末,更凸出何謂死。
最近,以作家、作詞作曲家、寫真家的身份活躍於日本社會的新井滿,為中學生開設了死的課程,對象是新澙縣新澙市立寄居中學二年級的學生。
新井問學生:什麼叫死?好不容易生了一回,當然不想死。但是,人生的開端是生,人生的終點是死。在麵向死的同時,我們活著,明白了這點,人的憂慮就沒有了。現在請你們認真地思考這麼一個問題:對你們來說,最喜愛的人是誰?最喜歡的東西是什麼?然後請畫畫。
同學們陷入沉思。喜愛的人是誰?貴重的東西是什麼?
喜愛的人是父親、是母親、是家族成員、是朋友的笑顏、是可愛的小動物、是地球。
同學們按照自己的理解畫出不同的畫。新井滿自己也勾畫自己的妻子與孩子們。
接著,新井對同學們說:好。現在開始“死”的模擬體驗。看看所謂的死,究竟是什麼?
所謂死,就是分別。就是與喜愛的人,與喜歡的東西,再也不能見第二回。現在,請將你們剛才的繪畫燒掉。拿出勇氣,燃燒它,看看畫像燃燒成灰,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自己最喜愛的畫,燃燒成灰燼。父親的畫、母親的畫、單簧管的畫、小狗的畫、地球的畫——全部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再也不能見第二回了。同學們,你們一定很悲傷,一定很難受,我也是,非常悲傷。
所謂的死,就是這樣的感覺。心愛的人死了,就是這樣的感覺。如果你們不幸死去了,你們的父母也一定是這樣的心情。請記住這種心情,永遠也不要忘記。
所以,死,就是分別。
那麼,活著,又是什麼呢?
如果想見麵的話,就能見麵。這就是活著。
還能見父親、還能見母親、心愛的人、喜歡的東西、還能再見。所以,活著是了不起的,是美麗的,生命是偉大的。謝謝,生命;萬歲,生命。
一位姓伊藤的同學說:我畫了麒麟和海豚,燃燒後,非常難過,有一種要珍惜每一天的感受突然湧出。
一位姓山下的同學說:我畫了大夥的笑顏。燃燒後,有一種我所喜歡的人都消失的感覺,非常悲傷。深深體驗到了活著真美好。
一位姓小澤的同學說:我畫了家裏人和單簧管,燃燒後,我控製不住地哭了。回到家裏一看,爸爸媽媽不是好好的嘛。頓然感到非常開心。晚飯後,我又吹起了單簧管。
(三) 《源氏物語》中的死
毫無疑問,有千年以上曆史的《源氏物語》,是解讀日本文化的百科全書。
拂去歲月的風塵,《源氏物語》貫穿的一條主線是什麼?一言以蔽之,就是死。
主人公光源氏在3歲的一個悶熱的夏天,母親桐壺更衣在夜半死去。3年後。光源氏6歲,外祖母死去。送葬之人哭泣盡哀,皇上尤為哀傷無比。可見作為開卷第一帖的“桐壺”篇,就以死的主題展開宏大的敘事。從死出發的故事,貫穿了整個五十四帖,最後是浮舟的入水自殺。《源氏物語》真堪稱為以死開始到死結束的日本最宏大的死亡之作。
光源氏52歲的生涯經曆了無數的死。除去3歲時母親的死,6歲時外祖母的死之外,光源氏喜愛的夕顏被幽靈追殺是光源氏17歲的那一年。光源氏的正妻葵上經曆了十年的婚姻生活後,在光源氏22歲的那年急死。第二年也就是光源氏23歲,他又經曆了父皇的死。6年後光源氏最為放不下心的六條禦息死去。在光源氏32歲那年,正妻葵上的父親,攝政太政大臣死去。之後是躺在病床上死去的藤壺中宮。這一年還死去了桃園式部卿宮,他是光源氏情人之一的朝顏姬君的父親,與父皇為兄弟。葵上的母親,父皇的妹妹大宮死去的時候,光源氏是37歲。
如果說上述死去的人都比光源氏年長的話,那麼比光源氏年輕者中死去的有:
光源氏51歲的時候,43歲的紫上死去。這是光源氏在18歲那年,看中了10歲的紫上。之後他們共枕了29年。與光源氏正妻女三宮密通的柏木,在33歲那年死去。光源氏是48歲。女三宮為此出家,一種隱形的死。也叫“準死”。隻有22歲。《柏木》卷寫衛門督柏木為戀慕女三宮,終至一命嗚呼。死前作歌曰:
死後成灰煙,
灰煙繚繞永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