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日本人為什麼喜歡富士山?(1)(1 / 3)

——富士文化的秀色可餐

(一) 兼具兩性的富士山

日本人經常向新來的外國留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在日本,凡是畫家沒有不畫過的、凡是作家沒有不描寫過的是什麼?

如果當你脫口而出的是“富士山”三個字之後,日本人便會陶醉於喜悅之中,說一句“なるほど”(果真如此)。

原來,富士山在日本人眼裏是美意識的原點,更是精神和信仰的心相風景。

這正如夏目漱石在《三四郎》中所說:提及富士山,都要用崇高呀、偉大呀、雄壯呀等人格上的語言。

禪學大師鈴木大拙也說過,我常常想,日本人之所以喜愛自然,應歸功於富士山,富士山有一股淨化和升華精神的力量。

在日本人的觀念中,山嶽也有性別。日本古代的群山都具有男性或女性的特征。那麼富士山是男性的還是女性的?日本人的回答是半半拉拉的。

身披朝霞和晚霞的富士山,是秀麗端莊的女性;

任憑強風和雪嵐敲打的富士山,是偉岸勇猛的男性;

遠望中的棱線身姿是細膩溫柔的女性;

近眺中的粗狂火成岩是凶悍無比的男性;

從中世開始的淺間大菩薩,是富士山的祭祀女神;

古代有鎮護噴火的淺間大神,是富士山的守護男神。

這樣看來,還是明治詩人北村透穀說得形象:遠望如美女,近眺如美男。

表明了富士山兼具兩性,非常稀有。

不可不提的是,麵對日本的富士山,郭沫若也曾詠出“黃河之水通江戶,珠穆峰連富士山”的詩句。

(二) 富士山名的由來

富士,日語發音為fuji(ふじ),其由來有諸說:

(1) 日本阿依努族語表征“火山”的“huchi”。

(2) 朝鮮語表征“火”字的“puru”。

(3) 馬來語表征“絕佳”的發音“puji”或“fuji”。

(4) 指向斜麵或垂直的日語古語“fuji”的發音。

關於阿依努族語說法的提倡者是1877年來日本的英國傳教士巴伊拉。但這一說法早在70多年前就被日本語言學家金田一京助全麵否定。他在《北奧地名考》中認定,如果對“huchi”這個語源作國語音韻史的考察,就會發現持這種說法的人是一種失考。

從日本最初有記錄在案的書卷來看,奈良時代編撰的《常陸國風土記》中,首先將富士寫成“福慈”(fuji)。

在詩歌總彙《萬葉集》裏,則使用了“不盡山”、“布士”、“布二”等詞語。它們的發音都是“ふじ”,後來又生出了“不二”、“不死”的用法。

“富士山”這個文字組合最初出現於平安時期的《續日本紀》:“天應元年七月六日,駿河國言。富士山下雨灰。”而現在意思上使用的“富士山”其含義是“對士來說是富有的山”之意。這是武士道草創期的鐮倉時代生出的意思。

從上村信太郎在《富士山之謎》中統計的數字來看:富士山現在至少有150個以上的叫法。如:不自、福地、富慈、福地、降士、風詩、婦盡等,這些文字都是“ふじ”的發音。而“ふじ”音以外的叫法有富嶽、芙蓉、蓬萊山、八麵山、大雪山等。

有意思的是,日本人有“富士山”和“冨士山”的兩種寫法:前麵的富是寶蓋頭,後麵的富是寶蓋頭少一點,含義完全一樣,唯一的不同就是沒有寶蓋頭的“冨”字筆畫是11畫,屬於奇數。日本人喜歡奇數。而喜歡奇數的原因又與陰陽道的由來有關。

(三) 換作人的壽命隻有10歲

2002年(平成十四年)8月,經日本國土地理院重新測量後,橫跨靜岡和山梨兩縣的富士山,終於亮出了最權威的高度:3775.63米。為日本境內最高峰。

山麓周長約125公裏,連同山麓寬廣的熔岩流一起,底部直徑約40~50公裏。山頂的火山口地表直徑約700米,深約250米。

山體的傾斜度:山頂附近是34度;中腹以下是25度至17度;山腳下的平原是17度以下,可謂坡度緩慢。

環繞鋸齒狀的火山口邊緣擁有“富士八峰”:劍峰、白山嶽、久須誌嶽、大日嶽、伊豆嶽、成就嶽、駒嶽和三嶽。

富士山的北麓有富士五湖。從東向西分別為山中湖、河口湖、西湖、精進湖和本棲湖。其中本棲湖最深處達126米。湖麵終年不結冰,呈深藍色,透著深不可測的神秘色彩,是五湖中最為耀眼的一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