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風險文化是銀行企業文化的關鍵內核(3 / 3)

從風險管理的角度看,對於風險決策而言,對具體客戶,每筆貸款的價值判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什麼樣的取舍標準和相關的價值判斷理念。以風險管理的意義來裁量放棄、投入、承受、回避,則另有一番含義。

所謂放棄,並不是因為一項業務或客戶的收益不高。收益的高低是相對於風險成本而言的,放棄的核心理由是業務或客戶帶來的風險預期是否高於銀行所能承受的範圍。這個範圍怎麼確定呢?就是運用計量手段,采集盡量多的曆史數據而測算出來的預期損失。具體講,就是行業、區域債項的風險限額,突破這樣的限額,說明收益與風險不均衡,放棄為上策。

所謂投入,並不僅僅是因為一項業務或客戶帶來的收益可觀,更重要的是這項收益能夠覆蓋它同時所帶來的預期損失。放棄與投入是針對具體客戶或某項業務的具體取舍標準的風險態度,既包括具體的技術標準,如負債率,也包括價值標準,即判斷技術指標的優劣,如所確定的負債率標準是否適當。

所謂承受,是指銀行製定總的風險偏好政策時,通過計量某一行業、某一區域、某一產品、某一類客戶的損失概率和預期損失,並結合銀行自身的管理特點和風險技術特點以及文化觀念,決定在哪些領域開展業務,圖謀發展,也就是說願意承受這一類客戶或業務可能發生的風險,並且確信能加以控製,降低損失,實現收益。

所謂回避,是指銀行不願意承受某些風險客戶和業務領域,銀行決定在戰略上不介入此類業務或客戶。

對於一個銀行,放棄與獲取都是重要的戰略選擇,而這些戰略選擇都是以風險裁量為依據的。不同銀行的傳統文化觀念和市場觀念、風險管理技術的能力和特點不一樣,所確定的風險偏好也不一樣,因而在戰略上承受風險的領域和回避風險的領域也不一樣,在具體業務或客戶的放棄與投入的技術取舍標準和價值標準也不一樣。這就形成了一個銀行特有的經營特色和經營策略。

首席風險官是風險文化的靈魂

目前國內外大型銀行都設有首席風險官的職位,從一定意義上講,首席風險官的風險管理理念和對風險的認知,決定了一個銀行的風險文化,在風險文化甚至是銀行的企業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席風險官在倡導和實踐風險文化地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要關注差別化管理和風險尺度標準化的統一。具體來說,就是既要堅持風險管理的標準,又要差別化地對具體風險進行取舍,不要機械地執行。基本的標準一定要統一,比如授信審批的基本原則,它是動態的,是可以根據年份、行業的變化進行調整的,要根據市場進行科學的風險判斷。同樣一個基礎設施項目,在發達地區,由於同類項目較多,收益無法覆蓋風險,就不能做,但是在中西部地區,市場競爭相對較小,如果收益可以覆蓋風險,當然可以做。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要通過具體分析來做取舍。審批人要對風險控製和收益之間的關係進行判斷,然後拿出意見,到底是做還是不做,而不是簡單地用標尺衡量。

一個好的風險管理人員,就是要既能夠堅持標準,又能夠實事求是地取舍。不僅要有風險條線的立場,還要具有全局的觀念。隻有具備全局的觀念,才能把握好風險條線的立場,兩者相輔相成,並不矛盾。

二是不僅要管好業務方麵的風險,還要帶好風險管理隊伍。作為高級風險管理人員,一定要樹立正麵的觀念,梳理風險管理隊伍的思想。對待群眾、基層部下的意見,一方麵要關心,要認真處理,另一方麵要樹立、傳導正麵的觀念。有些問題現實中解決不了的,就不要糾纏。既要做好業務,也要帶好隊伍,這是首席風險官、風險總監必須具備的觀念。

三是不僅要說“Yes”,也要敢於說“NO”。在對待風險控製的問題上,不僅要說“NO”,也要說“Yes”。我們可以把這個話倒過來:不僅要說“Yes”,也要敢於說“NO”。意思是說,風險管理是資源配置的工具和控製風險的關卡,一定要實事求是,該做的事情要敢於拍板,該卡掉的要毫不客氣地卡掉。拍板靠什麼?不是靠拍腦袋,而是靠對信息的掌握、判斷能力和自信能力。

四是不僅要發現問題,還要能夠解決問題。盡量把一些現象處理在萌芽之中,處理在形成實質性風險之前,使它的不確定性轉化,形成相對確定,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其實改正問題比發現問題更有價值。發現問題很容易,但是發現問題的目的和價值在於改正,如果不能改正,所有的發現價值都等於零。

改正問題比發現問題更有價值。發現問題很容易,但是發現問題的目的和價值在於改正,如果不能改正,所有的發現價值都等於零。